探索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大学生生态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日期:09-16
韩来庆 吴娟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教育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应有之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安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生态安全意识,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安全教育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应有之义。高校是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大学生是建立强固生态安全屏障的新时代担当者。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安全教育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生态安全意识,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
深刻认识生态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生态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通过社会主义生态安全教育,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国情与生态文明战略选择的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规律。
生态安全教育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生态安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安全,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发展和保护并重,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利好政策高频推送和精准落地实施,促进了我国生态安全建设的历史性转折和全局性变化。生态安全教育是科学把握生态环境的地位、准确判断国家安全态势的重要思想保障。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是直接回应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体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生态文明安全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见证者和贡献者。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关心国家生态安全,倡导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需要认识上的不断提高,还需要行动上的积极有为。要积极行动,从身边点滴做起,把绿色低碳,人人有责、人人可为变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推力。
生态安全教育是筑牢生态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更具根本性、深沉性与持久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为社会生产实践中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提供了坚实支撑。只有坚持生态文化自觉和生态文化自信,才能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行为自觉,才能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觉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安全价值理念,从而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围绕生态治理的观念变革和实践举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则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理念和运行模式提供深入人心的理论奠基和精神指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为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创造了内在超越性的文化动力机制。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理念赋予大学生对生存原则和生活意义的科学认知和价值导向,才能培育他们在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素养。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度重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塑造功能,才能在微观领域中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于资源节约、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价值观念与自觉行动。
探索大学生生态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思想,提高生态安全责任意识,建立起大学生生态安全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
学深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是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物种减少等问题仍然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层面实现了话语革命与理论创新,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全球生态治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向。高校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切实将生态安全知识、价值观的培育落实到教材、课堂、学生活动以及学校管理建设中,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安全观。
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及人类善待自然的行为准则。作为一种生态价值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秉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美德,主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阶段,要不断培育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理念,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体操作层面,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强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从而提升高校总体国家安全教育中生态安全教育“以文化人”之效;最后要在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工作中,发挥生态塑造大学生群体的生态安全意识的功能,通过生态价值观念的传播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理念和运行模式提供本源性和前瞻性的理论诠释,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优越性。
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教育价值。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等,其中蕴藏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赓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文脉,形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统一。挖掘中华民族通过世代实践探索形成的,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智慧。围绕传统生态文化景观、生态环境治理历史名人典故、绿色低碳的传统生产技艺、地方特色产品和特有物种等重要文化载体,提炼生态文化内涵和价值,使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把握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于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深沉思考。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生态文化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涵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资源,有助于从民族文化层面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强大学生生态安全责任意识培育。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通过文化的熏陶赋予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责任担当。高校要将生态安全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深化课程改革、强化组织协同、建强教师队伍、推动校际合作,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课程改革,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思政课在生态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生态安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整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生态安全教育资源,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生态理念、培养生态意识,实现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目标。加强教材建设,编撰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生态安全教育教材。在教材编制中,注重篇章结构设置,系统融入生态安全、生态审美、生态实践等方面知识,引入案例教学,增强生态安全教育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高校应立足特色、发掘优势,推进相关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作者分别为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