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首个规模化山体造林工程的山西印记
无人机成为建设者们的亲密战友,不仅可用于监测苗木生长、识别病虫害早期信号,还能精准投放树苗和肥料、运输施工材料等。于昕杰摄
9月,在海拔3600米至4000余米的拉萨南北山上,一株株油松的根系刺破冻土,一簇簇互叶醉鱼草在风沙中舒展新叶。由山西建投建工集团承建的拉萨南北山2024年度曲水县营造林先造后补工程(二期)建设项目(茶巴拉村)一标段,千万株新绿扎根冻土,一幅立体生态画卷正沿河谷徐徐舒展。
作为西藏首个规模化山体造林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既是遏制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增进各族群众生态福祉的民生工程。山西建投建工集团承建区域位于曲水县茶巴拉乡茶巴拉村境内,包括17个作业区、总面积达4255.2亩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任务。植苗造林区里,土壤改良剂正悄然唤醒沉睡的大地。为让绿植在高原扎根,项目团队精选10余种乡土树种组成“生态联军”:白皮松扎根岩石缝隙,白榆伸展抗风枝干,绢毛蔷薇与红刺玫在坡地织就灌丛防护网,樟子松与云杉组成常绿矩阵,紫穗槐的根系在地下织就固土网络。
要让树苗成活,灌溉是关键。为了让每棵树苗都喝上水,灌溉系统像大树的根系般逐级分叉:直径160毫米的主管是“主动脉”,沿着山脊线匍匐前行;直径90毫米的支管是“分支血管”,顺着等高线延伸;最终通过直径25毫米的滴灌管,像毛细血管般通向68万个树坑。一号泵站架设在海拔4120米的山坳里,与海拔3850米的二号泵站相隔3.2公里,两者的距离在图上只有一支笔的长度,实际上却藏着70多处陡坡与岩缝。施工所需材料靠“空中+地面”接力运输。无人机驮着轻便的传感器和接头,穿过峡谷进行精准投放;无缝钢管等大型、重型物资乘坐索道抵达预定位置;骡队则驮着盘成圈的PE管,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上蹒跚。PE管目前已铺设67606米。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与缺氧、严寒较劲的日夜。
泵站至主管的无缝钢管焊接需要在缺氧环境下保持0.1毫米级的精度,焊工们发明了“氧气管保温套”,用羊毛毡包裹气瓶防止结冻;主管与支管的热熔连接必须在日均温5℃以上完成,工人们便在凌晨4点起床预热设备,只为抓住正午两小时的施工窗口。
科技赋能让植绿效率大幅提升。茶巴拉村的清晨,24岁的巴桑卓玛操控无人机掠过一道道山梁。屏幕上,苗木的生长数据实时跳动。“以前一天跑不完一个山头,现在无人机1小时搞定,还能发现很多眼睛观察不到的信息。”无人机定期对陡峭山体进行巡查,成功替代了人工高危作业,极大提升了管护效率;VR设备让新入职的工人瞬间“穿越”到高海拔施工现场;监测软件精准反馈每一棵树苗的种植过程,科技与传统技艺正在这片土地上完美结合。
为提升苗木成活率,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在这里蹲点,手把手教工人辨别土壤墒情:看草根含水量,捏成团不散为最佳;测地温,5℃以上才能浇定根水。如今,那些曾被认为“种不活”的山坡,正被层层新绿覆盖。冬季来临时,工人们给树干裹上保温棉,树坑浇足越冬水,静待来年抽枝展叶。
通过广泛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种树、灌溉及后期管护工作,该项目成为当地群众增收与人才成长的平台,2024年带动当地藏族群众增收超千万元。技术员次旦罗布的笔记本里,技术术语密密麻麻写满了每一页。这个刚走出校园就扎进项目的藏族青年,曾因分不清油松与云杉的幼苗而犯难,如今在该集团西藏广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晓鹏的帮扶下,已能独当一面:用游标卡尺测量苗木地径,凭经验判断土壤pH值,还能给新来的实习生演示如何检查根系活力。
“今日种下的是树苗,明日收获的是希望。”这句写在项目副经理凌旭东笔记本上的话,是项目建设意义的生动注脚。项目团队已成功种植油松、白榆、互叶醉鱼草等苗木1万株。曾经的沙化坡地如今草木葱茏,裸露岩壁逐渐被绿植覆盖,生态改善的成效正悄然惠及周边群众。绿色在拉萨南北山蔓延,项目团队将延续高效施工态势,确保后续工程节点按期完成,为高原生态修复贡献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晋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