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志斌《一样的烟火 不一样的人生》
捧读作家李志斌新书《一样的烟火 不一样的人生》,我感慨万千。几年前,我通过紫薇平台偶然“认识”了作者,知道他是一位勤勉的作家,也经常看到他的文章发于大报大刊。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年时间,他竟积累了如此多的佳作。“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银河。”这部底蕴厚重、包容万象的散文集,正如点亮银河的一道星光,照亮了你我,照亮了宇宙万物。
李志斌是长治人,离我的第二故乡河南洛阳只有200公里,他的文章常令我感到熟悉和亲切。比如打铁花,这项在河南、山西广受欢迎的民俗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作者不可磨灭的乡土记忆。
李志斌饱蘸深情的笔墨,写遍了春夏秋冬。在他的笔下,《人间最美是春光》:“窗台外,一群鸽子在暖阳里上下翻飞、咕咕叫着;窗台里的我,一杯茶、一卷书、一把躺椅、几盆绿植、一室阳光。”在他的笔下,《半夏》的乡下小院,清凉惬意,瓜果飘香;秋天可思悟,可捡拾,《每一片落叶都有故事》;冬天大雪纷飞,《雪中的塔松》挺且直,“像身披绿色盔甲的勇士,列队接受着严冬的考验”。
故乡,是最令李志斌魂牵梦萦的地方,那里的沟沟坎坎、坡坡岸岸,都写满了他成长的故事。16岁那年,李志斌第一次离开故乡长治,到了千里之外的湖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某小镇参军;31岁那年,他转业回故乡,又听到了久违的乡音,见到了童年的玩伴,就连村庄的炊烟都一切如昨……他感慨《故乡从未远去》,故乡就在身边。
提起故乡,他有说不完的人和事,写不尽的思念和回忆。《窑洞里的童年》《儿时的菜窖》《母亲的土地情缘》《跟着奶奶采冬花》《老井情深》等篇章乡愁氤氲,引人入胜;《姥姥家门前的香椿树》《就馋老家那碗猪汤》《榆皮饸饹面里的乡愁》等篇章,则将故乡美食的诱人风味描摹得形色俱备,令人垂涎三尺。
军人的心中都珍藏着两个故乡,第一故乡是出生的地方,第二故乡是参军成长的地方。李志斌同样忘不了从军15年的第二故乡,《绿色军营常入梦》《唱支军歌庆“八一”》写满了他对第二故乡的思念。转业多年后,他和战友们相约《探访第二故乡》:“很快我们就到了原来尚文龙所在的营区。尚文龙当时是修理连连长,他和爱人唐莉也是这期间结的婚……”文字淡而香,真情弥漫,令人回味。
《一样的烟火 不一样的人生》收录了李志斌的79篇散文,囊括了故乡风物、军旅生活、闲暇情趣、人生哲学等篇章,看似寻常烟火,朴实无华,细品却情真意切,动人心弦。李志斌当过兵、扛过枪、下基层当过干部,如今他执起笔来,倾情书写不一样的人生。他的这部作品仿佛一道星光,照亮了身边的人,点亮了你我他,渐渐地,星光漫延,一闪一闪地,亮成了一片,照亮了遥遥银河……
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