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对大地精神的深度叩访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11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读《张锐锋散文》

  •   张锐锋先生是一位大气魄的散文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便以先锋姿态重塑着中国散文界的创作格局:1998年,《大家》杂志设置“新散文”栏目,连续推出张锐锋、庞培等作家的一系列篇幅巨大的散文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展开前卫探索,催生出迥异于旧散文的新美学特征;1999年,《花城》杂志更以头条位置发表了他十几万字的长篇散文《皱纹》,并加编者按称其为“大胆的实践”“写作方式和发表方式在中国文坛都尚属首次”。
      《张锐锋散文》,辑录了他21世纪以来的14篇作品。这些篇章虽只是他宏阔思想瀚海之一角,却很大程度上勾勒出了他近年来的散文创作轨迹。此种轨迹虽如羚羊挂角难觅踪迹,却有隐秘的内在精神贯穿始终:那便是将文字紧紧聚焦于大地万物,在字里行间完成对大地精神的深度叩访,最终展现大地魂灵的逍遥之游。
      张锐锋的此种大地情愫,源于他对庄子的热爱。事实上,在数月前接受《中国读书报》访谈,当被问及“如果您组织一场宴会,会请哪些人”时,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庄子,理由是庄子的“智慧”与“超越性”,而这份智慧与超越,正是逍遥精神的核心内核。张锐锋深刻领悟了这种精神质地,让作品具备了突破边界的能量。这种对规训的挣脱、对精神逍遥的践行,在《张锐锋散文》中有着极为充分的呈现,使其散文表达始终葆有自由生长的姿态。最终,他挣脱散文话语的惯性,以“超体裁”的姿态,让大地万物在文字中挣脱束缚、自在游弋。
      这种大地魂灵的逍遥之游,首先表现为“鲲鹏之体”的文字体量与纵深思想。张锐锋的散文动辄上万字,篇幅的舒展为他铺展大地图景、深挖思想肌理提供了充足空间。从现实层面来看,他的文字世界有着广阔图景,包揽大地之上的万千存在,这其中,有乡村画匠的手艺与生存,有河流的变迁,也有村庄与古镇的日常,从土炕的温度、街巷的声响,到田野里的耕作、集市上的喧嚣,每一处现实场景都被细致勾勒,构成一幅立体的大地生活长卷;从历史层面来看,他的文字总能穿透现实表层直抵幽深之思。
      这种大地魂灵的逍遥之游,亦蕴含着“鲲鹏怒飞”的一“破”一“立”突围意志。
      先说“破”,这是一种基于散文文体的大胆革新。张锐锋的散文意在挣脱传统散文的边界束缚,在文体探索中释放旺盛的创造生命力。在篇幅与容量上,他打破“短文范式”的惯性,让对土地、历史与生命的思考得以充分铺展。同时,他的跨文体实验更显先锋性,他糅合小说的叙事张力、诗歌的意象密度与哲学的思辨深度,如《复仇的讲述》以故事外壳包裹文化解构,《船头》用“幕”式结构接近戏剧表达,模糊文体界限却又浑然天成。在语言风格上,他竭力进行着个性化表达与陌生化叙述的探索:既以“土炕围画的红被时光剥蚀”这类精准笔触锚定大地细节,又用“记忆的丘陵”“黑暗中的笑声”等反常规表达打破语言惯性,让熟悉的大地景观在文字中焕发新的审美质感。
      再说“立”,他在打破文体桎梏后,又如孩童筑造沙之城堡般,重构着散文的精神内核。他首先以“回溯性探索”追问大地众生存在的本质。循着童年记忆的脉络,他让草木、虫鱼与人类共享“齐物”存在价值。同时借由历史与文化反思,追问土地与文明的本质。更以对生命困境、精神救赎的探讨,直指“存在”这一终极命题,最终将记忆碎片缀成连贯的精神图谱;其次,他还在辩证中寻找着万物之间智性与诗意的平衡。他打破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潜在中心规训,赋予万事万物以蝴蝶鳞片般的“神性中心”价值,又模糊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寄予散文以虚构审美灵性。
      通过这般“破”与“立”的结合,张锐锋以宏阔的文字世界为载体,最终塑造出大地魂灵的逍遥之态,并向着这两个交织共生的艺术之境不断延展:一方面,是浩浩汤汤的动能世界。无论是《船头》中黄河与尼罗河的奔涌波涛、船工拉纤时的雄浑力道,还是《山影奔腾》里雁荡山群峰如奔的壮阔气势,都蕴含强劲势能。因扎根大地的厚重基底,更显气贯长虹的动能,仿佛鲲鹏振翅的力量,让大地叙事突破时空局限,展现出横无际涯的壮阔质感;另一方面,是精准灵动的“微世界”意象系统。他以私语般的笔触勾勒微小存在:《深的红》里农家炕围画的漆皮纹理、乡村画匠指间的颜料,将自然意象隐喻化,赋予草木虫鱼以生命哲思。
      在散文《迷境》中,张锐锋讲述了美洲黑脉金斑蝶的迁徙:这些蝴蝶凭触角辨识方向,以基因承载迁徙使命,飞越4500公里,冲破生理与地域的双重桎梏,最终抵达宿命般的精神圣境。这多像他数十年来对散文创作的孜孜以求,那是一种革新、突破与永不停歇的向前力量,让大地万物的魂灵挣脱束缚。这种突进精神,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更引领读者越过具象的大地景观,抵达大地魂灵自在游弋的精神彼岸,在艺术之境中实现自由与深邃的逍遥之游。

    董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