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赵树理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
我最早接触赵树理的作品,是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那时我还在读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就是《田寡妇看瓜》;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后,当时使用的是统编教材,我再次研读了这篇小说;参加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之后,我又多次研读这篇小说。原会长张文君老师生前曾告诉我,《田寡妇看瓜》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长治市襄垣县,具体是在哪个村,他希望我去考证一下。由于缺乏资料,我没能完成张老师的遗愿。
《田寡妇看瓜》是赵树理1949年5月13日创作的短篇小说,以中农田寡妇看瓜经历的变化过程为线索,通过几个生活片段,生动描绘了农村土地重新分配后农民在生活与精神面貌方面发生的变化。小说乡土气息浓郁,结构精巧、文笔凝练,堪称一篇满溢着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式小说。
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
赵树理是一位深入农村,与农民一同劳动、一同生活的作家,他所创作的作品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田寡妇看瓜》故事虽简单,但极具生活质感,将三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从小说的题目看,似乎主人公就是田寡妇,这是传统的阅读思维。诚然,田寡妇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但我认为,她更是小说的一个线索人物或者说是陪衬人物,翻身农民秋生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1946年,太行区贯彻群众翻身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全面开展了土地改革。这是一段典型时期,赵树理就是立足这个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
小说中的田寡妇是一个比较小气、思想保守的中农。起初,她误信地主污蔑穷人的言论,将秋生视为“大害”;后来在事实面前,她改变了看法,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小说通过对秋生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刻画,歌颂了农村社会变革这一重大主题,仅从“最爱偷”三个字,便能体会到秋生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辛酸与苦楚。
土改前,田寡妇看瓜是怕贫农秋生偷瓜;穷人分得土地后,秋生自家南瓜大丰收,田寡妇也不需要再看瓜了。田寡妇从“看瓜”到“不看瓜”的转变,恰恰衬托出秋生从“偷”到“不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的巨大变迁,而变迁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过上了好日子。小说对于王先生这一地主形象的刻画,赵树理仅通过寥寥几笔对其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便精准勾勒出一个游手好闲、剥削百姓且毫无同情心的形象。
小说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田寡妇、秋生和王先生这三个不同身份、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以农村几个村民的小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道理,也彰显出赵树理创作这一田园牧歌式小说的时代意义。
几处细节描写的意义
赵树理的作品多是聚焦于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这是他一贯坚守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创作《田寡妇看瓜》,从田寡妇、秋生、王先生不同的土地占有情况入手,结合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对不同时期的人物心理变化进行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歌颂了土改后新农村的变化。
小说中突出秋生“最爱偷”、田寡妇“最怕别人偷”的细节描写,这两个“最”字背后隐藏着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痛。田寡妇看瓜,是因为南坡庄穷人多,穷人无地可种,只能靠偷摘地里的瓜豆充饥;秋生偷瓜,是因家中无地、人口众多,只能靠吃野菜度日,是穷困逼迫他走上了偷瓜之路;田寡妇最怕被偷,是因为整个南坡庄仅有一户地主、一户中农,其余三四十户全是穷人。地主“王先生”有势力,没人敢偷,自然就只能偷田寡妇的。田寡妇仅有半亩地,家中又缺乏劳动力,这便是她每年都要到园里看瓜的原因。
赵树理曾说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田寡妇看瓜》这篇小说中,他就是抓住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来衬托新农村社会面貌改善的:1946年南坡庄土地重新分配后,田寡妇不相信孩子们说的“今年不用看了,大家都有了”。过去几年,秋生他们一伙人似乎专偷她的东西,再加上王先生说的“大害!大害!庄上出了他们这一伙子,叫人一辈子也不得放心!”这些话正中田寡妇下怀。到了收秋时节,田寡妇看到秋生家院里放着十来个老南瓜,心中生疑;当她看到秋生收获自家种的瓜后,便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这一系列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田寡妇从看瓜到不看瓜、秋生从偷瓜到送瓜的本质变化:土改后,新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穷人分了田,“大家都有了”。这种对比性细节描写,刻画了当年农村土地政策的落实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了小说反映的主题。
小故事反映大主题
赵树理的作品大多在时代背景中反映时代的转变。他曾说过:“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非解决不可且不易解决的问题,往往就会成为我所要写的主题。”他的每一篇小说创作意图都紧扣时代脉搏,如《登记》是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而创作的评书体短篇小说,被视为《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锻炼锻炼”》描写了农业社如何解决生产与整风的矛盾,批判中农和事佬思想,歌颂农村新生力量;《套不住的手》歌颂实干精神,抵制当时的“浮夸风”。
在《田寡妇看瓜》中,赵树理通过环境、事物和人的变化描写,批判、讽刺了落后守旧的思想。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小故事的描述,反映了伟大的时代主题:环境变了,事物变了,人也变了。
从赵树理的创作艺术来看这篇小说,他的创作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让读者知晓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而是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宣传党的土地政策,通过对人物心理变化、思想形象的剖析,让我们看到,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农村土地变革引发了广大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小说中,赵树理并未正面描写贫苦农民翻身的场景,但从这短小平淡的故事里,我们依然能清晰看到穷人分得土地后的社会现实。从秋生一家穷困潦倒到分到土地翻了身,地里种的瓜要用牛车拉,多得吃不完,以及田寡妇起初不相信人会改变,事实面前教育了她,让她明白穷人并非“大害”,这些描写,使一幅农民翻身、喜气洋洋的欢乐图景跃然纸上。而这种幸福生活的到来,正是当年农村土改的成果,也是赵树理通过小说真实反映地主、中农、穷人在土改后的变化,以此来揭示“农村伟大变革”这一主题的意义所在。
小篇幅再现大手笔
赵树理的这篇千字小说,通过小故事揭示大道理,让当年“农村伟大变革”这一主题在小说里充满生活质感。
小说布局仅有四段。第一段阐述田寡妇看瓜的原因;第二段描述农民分得土地后田寡妇仍要看瓜的情形;第三段补叙农民分得土地后田寡妇还要看瓜的缘由;最后一段写误会的澄清。不难看出,赵树理在创作《田寡妇看瓜》时,对素材进行了高度筛选和提炼,他巧妙地紧扣田寡妇看瓜态度的变化,凝练地展现了土地运动前后农村的变化现实。
这篇小说体现了赵树理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透过生活表象挖掘出社会本质内涵,以典型的生活素材和有限的笔墨,描绘出当时农村变化的宏大景象。这种小篇幅再现大手笔的风格,也体现了赵树理让人感慨的文字表现力。虽不敢断言《田寡妇看瓜》已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但从他对题材的选取、主题的把握以及人物的塑造,就能够感受到语言大师在短小结构中展现出大手笔的创作风格。
总之,《田寡妇看瓜》恰似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时至今日,再次品读赵树理的作品,深感他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站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层面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郭存亭
编辑手记
构建有温度的未来乡村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笔触朴实无华,讲述了土改后田寡妇看瓜的故事。小说看似简单,却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与人性复杂。作者借由田寡妇这一形象,缩影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更彰显了普通农民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智慧与丰富情感。
以土改时期的太行山区农村为背景,《田寡妇看瓜》围绕中农田寡妇与贫农秋生的互动,揭示了土地改革为乡村社会关系带来的深刻变革。作者以“看瓜”这一日常小事为棱镜,折射出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深远影响。主人公田寡妇的心态转变尤具深意——她从最初因怕偷而焦虑,到因信任新政权而坦然,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制度变革对个体思想与行为的重塑。此种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赵树理采用“从生活中来”的创作方法,将政治议题融入生活细节。小说通过白描手法呈现乡土叙事,使这部千字小说成为观察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一个微观标本,其现实意义不仅限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更为理解当代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心理提供了参照。
《田寡妇看瓜》虽写于上世纪,但其揭示的问题对当代农村发展仍具启示意义:秋生从“偷瓜者”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启示我们对贫困人口的帮扶需注重可持续生计建设,而非简单救济;同时,经济状况的改善必须与文化素质的提高相匹配。否则,如田寡妇般的认知滞后便会阻碍帮扶成效。
今天,当我们回望田寡妇守望瓜田的身影,我们不仅是在回望一段历史,更是在探寻如何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更有温度的乡村未来。她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社会进步,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体面的生活与尊严,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安身立命,找到价值感与归属感。
关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