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英雄回家”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09版:政治       上一篇    下一篇

  13年,他为了寻找八路军烈士遗骸,近百次穿梭于悬崖绝壁之间;
  13年,他穿破上百双胶鞋,先后将25具八路军战士遗骸从太行山上背回安葬;
  13年,他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用行动表达了自己深沉的家国情怀。
  他,就是黎城县洪井镇孔家峧村共产党员郭海波。
  初见郭海波时,他刚从山上回来,头发沾着草屑,胡茬泛着青色,一身迷彩服洗得有些发白。记者问他:“为什么愿意花13年时间,去深山背八路军烈士遗骨?”郭海波眼神坚定,干练地回道:“抵抗遗忘!”
  这四个字的背后,是郭家四代人与八路军的深厚情谊。1938年,八路军进驻孔家峧村,郭家是八路军总部机关秘密驻地之一。郭海波的曾祖父郭建仁是当地闻名的医生,他积极为八路军筹措、经管钱粮财物。至今,郭家还保存有大量八路军收支和调运钱粮的账单。郭海波从小就听爷爷、父亲讲述八路军的故事。
  据村里老人回忆,当年孔家峧村以及黎城县周边的大山中,有数千八路军战士在山上和日寇打游击,许多牺牲的战士来不及安葬,就草草掩埋在石壁崖下。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组织民政部门曾上百次进山寻找八路军烈士遗骸。
  2009年,郭海波在山上偶然发现草丛里散落着几块残缺的骨骼。“那是八路军的骨头!”一位老羊倌的话,像重锤砸在他心上。看着暴露在风雨中的遗骸,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烈士们带下山,让他们好好安息。”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英雄回家!”2012年,郭海波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全身心地在山上寻找烈士遗骸。“和平年代,英雄不能被忘记,在他们流血牺牲的地方,我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们全部找回来安葬。”郭海波说。
  茫茫太行,找几具散落的遗骸,谈何容易。郭海波却有自己的“笨办法”:他翻遍家中留存的近千张粮单、账单,从“送粮方向”定位八路军活动范围,从“送粮数量”估算抗日游击根据地边界,从“粮食种类”判断,细粮多送往野战医院,粗粮则是送到山上驻地和临时指挥部。他一次次敲响村里老人的家门,听他们回忆当年战斗的位置、掩埋烈士的大致地点,再结合经验判断:烈士遗骸周边常留有砖头、石板,上面可能刻着姓名或部队番号,仓促掩埋时还会堆起小小的土包。
  就这样,在郭海波的脑海中,八路军烈士遗骨分布图越来越清晰。
  13年来,一身迷彩,一把镰刀,一个布袋,一壶白开水,两三个馒头,这是郭海波每次寻骨前的“标配”。山上几乎没有路,平均1.5米高的植被,满地碎石,石块锋利的棱角、带刺的植物和70度的悬崖让人寸步难行。植被茂密的地方,郭海波就用镰刀砍出一条路,但凡人能钻过的地方,哪怕爬着也要钻过去。有些地方太陡峭,只能拽着树杈往上爬。
  每次找到散落的遗骸后,他都会先恭恭敬敬鞠一躬,轻声说:“八路军老爷爷,咱们回家吧。”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骨骼收进布袋,背在肩上往山下走。
  “最多一次,我连着找了20多天,每天天不亮上山,天黑才下来。”郭海波说,起初家人不理解,可看着他一次次背回遗骸,看着烈士墓前的土堆越来越多,家人慢慢也默认了这份“事业”。
  2017年,郭海波拿出自己的积蓄,又四处筹措资金,在当年八路军开荒种地的山头,建起了一座纪念广场,并在广场中央树立起一块无名纪念碑。
  郭海波还利用自家的老宅,办起了一个小型革命历史陈列室,里面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展品,包括八路军当年的保粮单和生产生活用品。他四处收集八路军文物,书架上摆满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八路军老战士口述实录》等书籍,空闲时就翻出来研究,把更多细节整理出来。只要有人参观,他就当起义务讲解员,从八路军驻村的历史,讲到寻骨时的经历,再到先烈们的战斗故事……他坚信:“我多讲一遍,就多一个人记得他们。”

本报记者要佳 本报通讯员李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