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深挖文化富矿 绘就研学新篇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09版:政治       上一篇    下一篇

——阳泉市打造“一县(区)一特色、一路线”统战品牌

  在太行山西麓,“中共创建第一城”山西阳泉,正以独特的统战文化资源为底色,精心描绘着一幅特色研学的壮美画卷。
  近年来,阳泉市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以“一县(区)一特色、一路线”为思路,通过深挖特色、突出内涵、融合赋能三大举措,将统战文化与研学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市级统筹、县区打造、部门共建的工作格局,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特色研学品牌。

深挖特色
串珠成链打造精品路线

  阳泉的统战文化深植于工业城市的肌理与红色历史的血脉之中。阳泉市委统战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出台《阳泉市实施红色领航战略行动方案》,深度挖掘“中共创建第一城”的深厚内涵,精心构建起丰富多元的研学体系。
  目前,阳泉市有60个市级“五有”红色教育基地、13处“红色文化研学基地”、8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和10条红色研学路线。今年以来,依托这些丰富的研学资源,接待省内外统战成员和开展各类研学活动频次不断增加,成为传播红色文化、凝聚统战力量的重要平台。
  阳泉市各县(区)委统战部、高新区积极响应,系统梳理整合当地特色统战元素,将分散的文化阵地连点成线,打造出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研学路线。
  平定,如一颗镶嵌在太行山脉的文化明珠,其长城、关隘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山水风光如诗如画,书院散发着悠悠墨香,陶瓷工艺精湛绝伦,非遗丰富多彩。连续举办三年的娘子关半马赛事,成为连接海内外的文化纽带。赛事吸引了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众多国家的选手参赛,各国友人在奔跑中感受独特魅力。
  盂县以忠义、红色文化为核心,梁家寨革命历史纪念馆、石家塔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近年来,这里接待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百余批次、数万人次。走进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文物,仿佛将人们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让参观者深刻体会到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的伟大精神。
  阳泉郊区主打非遗和乡村文旅文化,城区聚焦红色文旅文化,矿区融合工矿、科幻、红色、化石、大院文化,高新区则以数智文化为特色。阳泉矿区赛鱼小学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母校,依托这一资源,矿区将赛鱼小学打造成“科幻之校”研学基地,激发了无数青少年对科幻世界的探索热情,为阳泉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突出内涵
打造“行走的课堂”

  在打造研学品牌的过程中,阳泉市始终注重深度挖掘各研学阵地的文化内涵,突出“统战味”“文化味”“本土味”,将研学路线打造成为“行走的课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等实践活动,打好“红色牌”“宣传牌”“教育牌”,让每一处研学阵地都成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凝聚共识的生动课堂。
  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在于“活态”延续。阳泉市精心打造了诸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让历史不再冰冷封存。
  在盂县石家塔村,参观者可以深入了解盂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心——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议会)的历史。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人们仿佛能看到当年抗日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壮丽场景,深刻体会到统一战线在抗战胜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平定娘子关是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典型案例的重要场所。在娘子关保卫战中,八路军、晋绥军、川军、西北军与日寇展开了激烈战斗。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各党派、各军队摒弃前嫌、携手抗敌的伟大精神,让参观者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阳泉郊区荫营古镇则见证了阳泉地区第一个农村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的创建历程。通过实地参观和讲解,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统一战线在基层的发展和壮大,感受到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巨大力量。
  阳泉城区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则让人们了解到阳泉市委统战部的前身——城工部的历史作用,进一步加深对统战工作历史渊源的了解。
  此外,盂县藏山去年以来接待台胞数量持续增加,逐步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阳泉郊区连续举办十四届关公文化旅游系列活动,通过创作原创歌曲《关王》和原创古装实景剧《射箭取地》,年接待海内外人士3万余人次。
  阳泉矿区依托新媒体平台、新传播手段,积极宣传“矿化石—保矿—挖矿—运矿—矿电—未来矿—伴手‘矿’”特色“乌金”文旅线路,让更多人了解到矿区独特的工矿文化。
  这些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实践,让研学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游览,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

融合赋能
服务中心工作大局

  阳泉的探索,其深意不止于统战工作的创新表达,更在于对文化认同这一“最大公约数”的深耕细作。
  阳泉市积极推动统战研学与文旅等业态融合,引入“侨力赋能乡村振兴”等项目,发挥统战工作优势,积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平定县,山西好客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托管”平西抗战文化园,凭借专业的运营管理经验,将文化园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开发,实现“以侨促兴”,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阳泉郊区成功承办海峡两岸长城主题文旅推广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刘关张三义文化”及关王庙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娘子关的水磨文化园,将水乡文化、农耕文化精准融入“以侨助农”和乡村文旅项目,圆满完成了中国侨联法顾委海外委员的参观访问接待。
  阳泉城区创新“社区为侨服务+侨为社区治理”双向奔赴新模式,通过为侨胞提供贴心服务,增强了侨胞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引导侨胞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阳泉高新区建立港澳台侨动态人员信息管理机制,联合公安、社区、企业等相关部门与单位,制定港澳台侨人员信息台账,常态化开展港澳台侨界人士走访慰问,针对驻地台资企业,多部门联合发力落实惠台政策,为两岸产业合作搭建桥梁。

本报记者苏晓晨 本报通讯员聂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