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以文化之笔 绘和美乡村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11版: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涵养乡愁的沃土,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我省立足省情实际,以统筹为纲、以农民为本、以传承为脉、以文明为魂,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统筹协调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导航仪”。我省将乡村文化产业作为民生幸福产业,系统部署乡村文化建设,连续九年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为乡村文化“搭台唱戏”。同时,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专班,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文化资源,并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以考核“指挥棒”倒逼责任落实。这种“顶层设计+部门协同+考核激励”的模式,促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农民主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源动力”。乡村文化源于农民、服务农民,只有让农民成为主角,文化活动才能真正“火”起来。我省将文体活动办在农家门前、田间地头。“大地流彩”启动仪式扎根传统村落,演职人员全是农民;忻州“村跤”赛事不限性别年龄,3000名乡村跤手踊跃参与,生动诠释了“农民赛事农民享”。不仅如此,我省还紧扣农耕农趣农味,举办农民健身赛、全国村跑等活动,开展非遗展示、农产品展销,让文体活动既充满乡土气息,又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泽州县司徒村的“千年铁魂”、闻喜县寺底村的“对联打擂”,都是农民自主创造、积极参与的生动案例,既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又培育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
  传承发展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金钥匙”。如何让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我省一方面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开展普查摸底,筛选储备申报项目,目前已有4项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交流活动,提升各级部门保护传承能力,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更重要的是,我省还注重活化利用,阳城县依托蚕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稷山板枣年产值达9亿元,司徒村“千年铁魂”品牌输出收入1.2亿元。这种“保护+传承+利用”的模式,让农业文化遗产从“沉睡的历史”变为“鲜活的产业”,真正实现了文化赋能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文明乡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风向标”。我省通过典型示范、舆论引导、建章立制三管齐下,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用榜样力量引领风尚;借助各级媒体宣传报道,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多个村庄入选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将文明乡风写入村规民约,落实党员干部红白喜事报备制度,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如今的三晋大地,陈规陋习逐渐消失,文明新风蔚然成风,为乡村振兴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合力。

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