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这是左权将军牺牲前三天写的信。他的妻子刘志兰在听到噩耗后强忍悲痛写下“我想我愿意用二十年的生命去换你的生存……”8月17日,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家庭家教家风分会成立大会上,“烽火家书”分享让与会者无不动容。
红色家书是革命烈士最真挚的家国情怀倾诉,不仅有与亲人诀别时的柔肠百转,更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铮铮誓言,为讲好抗战故事提供了直抵人心的历史细节。
艰苦卓绝的抗战史,无疑是一部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我们要牢记嘱托、勇毅笃行,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实践之中,使其成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讲好抗战故事,利用好革命文物是关键。一口17个铁补丁的行军锅,铭刻着烽火岁月的艰辛;一盏油灯,映照着英雄的不朽事迹;一截铁轨,见证着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当前,红色文化资源正系统性地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校馆合作机制,推出“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开发沉浸式教学、主题展演与研学实践,广泛借助短视频、数字展馆、AR/VR等技术拓展传播纬度,讲好抗战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讲好抗战故事,重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可以通过“红色家书进课堂”引导青少年体悟家国情怀,开展“青春讲堂”“红色研学”等活动促进红色叙事与青年成长深度融合,借助沉浸式展演与数字化陈列,推动公众在互动体验中主动理解抗战历史。抗战精神唯有贴近日常、融入实践,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讲好抗战故事,需要在“史实”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在内容上,坚守历史的严肃与厚重,与受众建立情感连接。在形式上,积极创新,运用短视频、沉浸式戏剧、数字展览等多元方式,打破传统单向传播,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叙事共建。在渠道上,拓宽传播覆盖面,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协同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构建“可感知、可触摸、可再创作”的传播生态。
传承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精神的内化与再生。讲好抗战故事,使其在舞台演绎、课堂传授与社会实践中广泛延续,伟大抗战精神就会在新时代新征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焦小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