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将旅游公路锻造成转型升级的“金纽带”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11版:学习周刊·践悟       上一篇    下一篇

许洁

  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石,蜿蜒于表里山河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绝非普通交通线,而是驱动山西转型发展、促进区域协调、赋能乡村振兴、守护历史文脉的战略性“金纽带”。

  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石,完善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不仅能够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还能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建成黄河、长城、太行三条旅游公路,硬件配套上来了。”这既是对山西交通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三晋儿女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奋发作为的深切期许。

构筑区域协调与治理效能的战略“主动脉”

  黄河、长城、太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更是山西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禀赋。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以宏大手笔突破地理阻隔,投资千亿元,总里程达1.3万公里,于2024年底提前3年实现全线贯通。其覆盖我省11市113个县(市、区)5630个乡村,串联起531处国保建筑、779处省保建筑、976个旅游景区景点,织就“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全域旅游交通网,与现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高速铁路、通航机场共同构成了覆盖山西、通达全国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交通网,其战略价值远超交通范畴。
  区域协调的“均衡器”效应凸显。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为晋北、晋西、晋东南等欠发达地区注入强劲动能,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联吕梁山区特色农业带,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激活晋北边塞文旅经济圈,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带动晋东南生态康养产业崛起。壶关县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发展农家乐集群,实现农户大幅增收;万荣县庙前村借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打造沿黄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板村,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静乐县借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拓宽杂粮销路,农产品溢价率大幅提高,生动诠释了“修好一条路、激活一片域”的发展逻辑。
  治理效能的“试金石”作用彰显。面对千亿级投资、跨部门协调的复杂工程,山西创新“政府补助+政府债券+PPP”投融资模式,建立“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为主体”机制,推动交通、文旅、农业等多部门打破壁垒协同作战。提前三年圆满完成,充分体现了省委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钉钉子精神和卓越治理能力,其经验做法已被兄弟省份借鉴考察,有效带动了周边省市来晋旅游人数增长,为全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山西方案”。

锻造文旅融合与智慧赋能的魅力“风景线”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本身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入选全国最美自驾精品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左云段成为国家级骑行线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永和段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三个“零公里”标志文化驿站成为展示三晋文明的网红地标。做好“后半篇文章”,必须以《山西省高质量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为纲,深化交旅融合,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硬件提质,完善“快进慢游深体验”体系。2025年重点补齐服务设施短板,计划增设驿站97个、营地21个、观景台131个,实现驿站间距小于25公里、充电桩覆盖小于50公里、5G信号有效覆盖。2026年着力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沿线驿站、营地等基础设施满足高品质出行需求,基本建成全省文旅信息总平台。2027年重点凸显路产融合效益,目标新增两家5A级景区、五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软件升级,锻造主题化精品文旅线路。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深度整合三大板块核心资源:西线打造“踏访黄河·文明探源”线路,串联壶口瀑布、乾坤湾、碛口古镇;北线推出“边塞古风·跨越长城”线路,整合杀虎口、得胜堡、雁门关;东线设计“大美太行·天下脊梁”线路,联动王莽岭、太行大峡谷、通天峡。同步开发“寻踪晋商”“国宝山西”“红色印记”“匠心古建”等文化主题游径,全力推动关公故里、北岳恒山创建5A级景区,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尘封的故事“潮”起来。
  智慧赋能,引领沉浸式旅游新体验。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文旅信息服务总平台,集成酒店预订、实时路况、客流量预警等核心功能。推广晋中环城绿道智慧化运营经验,鼓励沿线景区开发数字演艺、沉浸式展览等新型业态。实现旅游公路智慧导航全覆盖,精准标注服务设施及网红打卡点,全面提升游客“一键畅游”体验。

培育产业融合与宜居环境蝶变的强劲“新引擎”

  公路贯通带动大量人员返乡创业、稳定增收,已培育形成“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等特色品牌矩阵。《三年行动方案》聚焦“路、景、村、业”立体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培育乡村产业融合新业态。大力推广“依托乡村建驿站”模式,优先将驿站所在村纳入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范围。出台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政策,鼓励发展精品民宿、主题露营基地。深化“客货邮”融合发展,建设样板县,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提升品牌强农附加值。绘制发布“三个一号美食地图”,推动永和红枣、静乐藜麦、吉县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与沿线驿站、服务区深度对接。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实施路域环境综合优化行动,扎实推进“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全面整治垃圾污水问题;科学开展绿化美化,打造低维护、高效益的乡土景观;持续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加快建设森林乡村。

凝聚合力与创新驱动的关键“实践路径”

  创新机制,强化协同联动效能。持续巩固“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为主体”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工作专班作用,打通交通、文旅、农业、生态等部门间的协作壁垒。积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建立“一月一排队、一月一通报”的督导激励机制。依托省级公路部门专业技术力量,加强对《三年行动方案》项目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的全过程督导巡查,与市县交通运输部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探索创新市场化运维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驿站运营、特色服务区开发。
  标准引领,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深化完善县、乡、村道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健全“县有所、乡有站、村有员”的组织机构。持续强化“县有综合执法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建设,不断夯实“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格局。
  宣传赋能,讲好新时代山西故事。持续策划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系列活动,如“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国际越野车巡游赛”“旅游公路音乐节”等,提升品牌知名度。联合央视等主流媒体,策划制作纪录片,用真实影像展现发展成就。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将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打造成展示山西转型发展成就的“超级IP”。(作者单位:山西省公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