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博物馆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日期:09-10
白锦霞
博物馆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物载体和精神富矿。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博物馆资源育人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挖掘特色资源的思政元素,夯实博物馆资源育人的内容支撑。利用数字平台的传播优势,提升博物馆资源育人的成效性。
“大思政课”建设是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教育的交汇点,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还具备独特的空间优势和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场景和素材。“大思政课”将价值观塑造内化为贯穿学生一生的学习目标,这与博物馆文化育人的使命和价值教育的宗旨高度契合,价值教育成为博物馆教育与“大思政课”理念融合交汇的着力点。博物馆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和任务,需要更新观念、主动而为,做好文化育人这篇大文章。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博物馆资源育人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博物馆育人工作的根本价值遵循。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博物馆资源总量丰富、历史序列完整、文明底蕴厚重,主题类型多元、思政维度丰富,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物载体和精神富矿。要通过深度挖掘博物馆资源承载的文化基因、历史记忆与精神品质,使青年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从认知认同到信念信仰的价值跃升,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博物馆要不断巩固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话语主导权,通过精心策划展览、创新讲解方式等,将正确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导向融入育人各环节;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育人工作的政治引领,主动与教育工作者密切协作,共同搭建起衔接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的育人桥梁,携手成为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明灯。
挖掘特色资源的思政元素,夯实博物馆资源育人的内容支撑。晋商精神、红色基因、非遗传统等山西特色博物馆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矿藏。这些思政元素需通过系统化挖掘、创造性转化,构建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价值的育人体系,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和载体创新。一方面,针对博物馆资源特性,实施分类挖掘策略。在历史层面,聚焦晋商文物中的伦理思想,如日昇昌票号史料彰显的“诚信为本”“义利并举”精神,开发《晋商伦理与现代商业文明》专题课程,为商科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本土化内容支撑;在红色基因方面,依托红色资源,构建“文物里的初心”情景教学模块,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在文化层面,结合非遗资源,阐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在场馆建设上,要格外注重通过场景设计为受教育者提供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情景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代入感、说服力。
构建共建共享的协作格局,提升博物馆资源育人的协同效能。在“大思政课”视域下,破解博物馆资源育人“碎片化”“运动式”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资源高效流通、长效制度保障的共建共享协作格局,推动博物馆育人工作从临时性活动向机制化运作转变,从形式化参与向实效性成果转化。一要构建政府主导、馆校协作、社会参与、学生反馈的联动机制。相关部门可以成立工作指导组、设立专项经费与考核指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主动参与、积极协调,制定组织领导制度、运行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博物馆要主动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在布展、讲座等活动中积极探索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将自身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系统工程中;积极引入文化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拓展博物馆“大思政课”的资源供给渠道。二要搭建“三台三库”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信息形成管理调度平台,高校按需预约进行参观学习、项目体验;共享“八路军总部在山西”VR教案、“晋商票号会计实务”模拟软件等特色资源形成课程研发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策展实践积累思政实践学分,形成实习实践平台;同时,馆校共建“师资库”“案例库”“数字资源库”,比如共享山西革命家书精读视频、晋商账簿分析数据集等本土化教学资源。三要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估机制。如对临汾博物馆“陶寺遗址考古研学”项目通过实时反馈优化体验环节;对参与太原解放纪念馆“青年讲解员计划”的学生进行三年跟踪,分析其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提升曲线,针对评估不佳的展馆或项目进行整改或撤销。
利用数字平台的传播优势,提升博物馆资源育人的成效性。数智时代,教育活动与数字信息化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物联网、云资源库、大数据等都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持与技术支撑。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育人方面,馆校双方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一方面共建“山西省博物馆大思政课”数据库,将山西省的博物馆资源全面梳理和整合,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API接口开放,支持师生精准调用文物高清图像、历史语境资料等,为思政课程提供原始素材;另一方面共建数字化思政课程,如基于晋商和抗日根据地文物共同研发“文物中的中国精神”微课程体系,同时形成教学素材库、教学案例库、难点问题库,通过嵌入高校慕课平台、智慧教室系统,实现“线上资源库—线下课堂”双向联动。
(作者为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5年度山西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以育人功能为核心,山西省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B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