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如何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10版:学习周刊·学思       上一篇    下一篇

提问:郭占军 中共庆阳市委党校副校长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请问,如何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解读:慕漫红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突出特质和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高扬团结奋斗光辉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出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深刻认识团结奋斗的历史逻辑

  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二人同心,其利断金”道出了对团结之力的深邃哲思;“人心齐,泰山移”洞见了齐心协力的真意;“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揭开了团结协作的奥秘。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团结奋斗史。团结奋斗这一朴素的精神图腾,早已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生命律动。
  团结奋斗体现于全民族救亡图存的集体觉醒中。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惊醒了沉睡的东方巨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聚力探求民族复兴的救亡之路。戊戌六君子“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变法图强、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奔走呼号、五四青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响亮呐喊,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的觉醒与抗争,鞭策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铸成抵御外侮、团结斗争的钢铁长城。抗日战争时期,团结奋斗精神使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刻,迸发出排山倒海的集体力量,在至暗时刻迎来黎明曙光。
  团结奋斗践行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一五”计划的“156项工程”到“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从红旗渠的“人工天河”到北大荒的“中华大粮仓”,无数建设者以主人翁姿态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一致向前看,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团结奋斗闪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之姿,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脱贫攻坚兑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新质生产力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到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代中国每一项历史性成就、每一次历史性变革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干出来的。

准确把握团结奋斗的辩证法则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作为人类应对挑战、谋求幸福的基本方式,团结奋斗始终贯穿于文明发展的长河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学和时代智慧。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必须深入理解其蕴含的辩证法则,正确处理团结与奋斗的内在关系,综合考量团结斗争的有机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正确处理团结与奋斗的内在关系。团结是奋斗的基础,没有团结,就无法凝聚起强大合力,奋斗就会失去根基;奋斗是团结的动力,没有奋斗,就无法汇聚团结的势能,团结就会迷失方向。团结和奋斗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呈现互构共生的辩证关系。团结和奋斗必须统筹兼顾,有机统一,才能充分释放澎湃动能,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综合考量多重因素的有机联系。团结奋斗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因素,而应将其置于广泛的联系之中综合考虑、统筹把握。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敢于亮剑,勇于和善于同一切破坏团结统一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又讲究策略,把握时度效,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争取共赢。正确处理团结和批评、斗争的关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化解矛盾、消除分歧、求同存异,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把握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统筹各方利益,调动团结奋斗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始终坚持团结奋斗的时代主题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景光明、未来可期,但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越是外部环境复杂诡谲,越是斗争形势变幻严峻,越需要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奋斗不辍,确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贯穿着团结奋斗精神。教育是一项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没有各方的协同配合、团结奋斗,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新时代以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国教育天翻地覆的发展历程,为突破“跟跑”困境提供了行动方案,对团结奋斗作出了“教育注解”。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始终是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牢牢把稳教育工作的前进方向,凝聚团结奋斗的共识和力量。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立本之道,确保教育造就的人才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主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国家利益的捍卫者。要充分发挥制度机制优势,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坚持人民立场与教育规律相统一。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汇聚团结一致的力量,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确保奋斗不迷失方向。坚持人民立场与教育规律相统一,说到底就是要在“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取向和“如何培养人”的科学路径之间建立紧密联系,遵循教育发展内在逻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时刻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准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期待;也要深刻认识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以推进,扎实铺就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促进。系统谋划可以更好凝聚团结合力,构筑发展共同体;重点突破有利于奋斗攻坚,打造示范增长极。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团结奋斗。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前瞻性目光、全球化视野对教育事业进行系统谋划、整体布局,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相互衔接、协同发力,使每一个教育的因子都呼吸到发展的氧气,让一切教育要素的活力都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要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找准重点、攻克难点、补足短板,以关键领域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提升,以短板弱项补足强化整体效能。
  坚持中国坐标与世界视野相结合。胸怀天下放眼全球是团结的胸襟,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奋斗的内容。纵观历史,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在世界成为更紧密整体的趋势不会改变的时代语境下,推动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必须一方面锚定中国坐标,擦亮“我之为我”的鲜明印记,另一方面拓展世界视野,汲取“他者之长”的先进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要把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锚定中国坐标的关键议题,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之局;同时要紧盯世界教育前沿,借鉴吸收各国先进教育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维度审视,团结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密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团结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新征程上,我们也必将依靠团结奋斗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