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做好城市工作③
王早霞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位列其中。
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宜居对每个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都是重要需求,更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宜居城市既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应有之义。
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安全有序、生活便利等,都是其重要参照指标。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要不断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城市更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建优良生活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感觉到城市宜居。
一体规划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关键路径。我国许多城市处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关键阶段,做好人口、产业、交通等科学布局,审慎决策城市框架结构,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运行效率和竞争力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城市规模较小的时候,单中心是一种高效率的城市发展模式。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中心城区会因为人口大量聚集而不堪重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会随之而来,制约了城市的健康运行,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要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城市更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快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新期待。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是会议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提出的重要举措。结合城市更新把新房子建设成“好房子”,把更多的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为居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城市的有机生命体里,人是主角、是核心。人民群众往往是从跟自己日常生活最直接最相关的问题中感受城市的宜居程度。能不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看病就医是否方便、公共服务设施是否便利可及等,都是广受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托育、家政、即时零售、文化休闲、健康医疗等服务和业态。打造“15分钟生活圈”,使城市功能多样、便利可达。也就是说,要在步行可达范围之内保障人的基本生活,城市可以大,但必须要有小尺度的社区,这是宜居城市发展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将文化特色纳入城市战略构想,并制定与文化发展、土地利用、城市经济发展相关联的整体城市政策,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充分体现城市的特质。同时,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优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高雅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