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社团进行表演。
该校教师在吕梁市智慧教育现场会讲示范课。
初一年级学生正在表演红色情景剧。
初三英语组教师在集体教研。
九(6)班学生在进行英语听力与对话训练。
73人,这是2021年吕梁市第五中学(吕梁五中)新生报到人数。当时,这所生源主要由务工人员子女组成的学校濒临关闭的边缘。也正是从那时起,借助吕梁教育改革的东风,学校开启一场破茧成蝶的变革,4年时间,其改革成效成为吕梁教育的一个传奇。从招生人数断崖式下滑到如今备受瞩目,从教学质量连年滑坡到如今飞跃式发展,吕梁五中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给公办基础教育带来了哪些启示?近日,记者走进吕梁五中,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真切见证了教育的力量如何改变一所学校、一群孩子乃至许多家庭的面貌。
育才育心
不抛弃不放弃,助力每个孩子向阳生长
“当时听说吕梁五中招务工人员子女,我和孩子妈半信半疑去咨询。接待老师特别热情,当场就给孩子办理了入学手续。”初三毕业生张佳钰的爸爸感慨道,他常年在工地奔波,最愁孩子上学问题。“学校对孩子一视同仁,班主任主动帮孩子补数学,食堂也顿顿有热乎饭。今年中考,孩子总分超过了重点高中录取线。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优质的教育!”
“回顾这3年,孩子从懵懂变得自律、自信、有目标,这一路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悉心培育与无私付出。”温志飞的家长回忆,孩子刚上初中时学习习惯差、易焦虑,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用耐心与智慧帮孩子一步步建立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们不仅教学有方,更注重品格塑造和心理疏导,在关键时期给予及时鼓励和正确引导。”
如今这所备受家长和学生赞誉的优质学校,在几年前曾教学体制僵化、教学质量连年滑坡,一度陷入招生困境。2020年秋季开学,仅招收到243名学生,2021年新生报到人数更是下滑到73人。
可喜的是,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2021年9月,制定出台《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吕梁市教育局积极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当年12月,原吕梁实验中学改名为吕梁市第五中学,并于当日挂牌,由黄冈优秀校长团队接管。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学校,也为无数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吕梁五中的学区范围涵盖部分城区老居民平房区,其中西崖底村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租房居住区。学校生源多数来自周边县区的务工家庭,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如何把这些学生教好?一道难题摆在学校面前。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吕梁五中毅然决然选择“刀刃向内”,从顶层设计入手,启动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学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推行校长职级制,精简管理团队,开启“三全育人”模式;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积极性;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打破“大锅饭”模式,绩效工资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实现多劳多得,极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呵护与成长的陪伴。“初二时,我交友不慎,成绩下滑,甚至想辍学。是班主任张利芳老师耐心开导,帮我分析现状,持续关注我的学习和生活,因材施教,让我重新步入正轨。”九(3)班高振峰在中考中斩获佳绩,他的妈妈喜极而泣,“我们夫妻俩忙于打工,对孩子学习关注不够。多亏张老师主动联系我们,一次次上门家访,耐心分析孩子的问题,还帮他调整心态、制定学习计划。”看到孩子眼里重新有了光芒,她由衷感谢学校对孩子的付出。
七(4)班刘姝娴的母亲已习惯随时与老师沟通:“孩子学习任务重了,却从不见疲惫,反倒从内而外透着自信。”九(5)班班主任刘宇深有感触:“家访是法宝,32个学生家庭,细微变化皆在心上。”校长带队家访、家长赴校交流、线上随时互动……家校间教育理念共鸣、责任共担,在互动中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力磁场。
这些变化,正是吕梁五中将“以生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生动写照。老师积极开展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学校建立了一套科学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个性化作业,实施常态化教研机制,加强横向学习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破茧成蝶终有时。2021年开学招收的73名学生,逆袭成长,2024年中考成绩最高分686分,600分以上13人,12名特殊学生快乐成长,圆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2025年中考,学校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多项指标跻身全市前列。如今,吕梁五中已实现从“招生难”到“慕名来”的华丽转身,教育成果斐然。
“学校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无论其来自哪里、成绩如何,都应得到欣赏与培养,实现成人与成才。”吕梁五中校长王谷生提出“绿色高分数”理念,倡导通过高效课堂和快乐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减负提效的氛围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不仅是吕梁五中的教育观,也是黄冈教育理念在吕梁的成功实践,为学校带来了活力与希望。
多元拓能
社团实践淬炼,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英雄
“以前总觉得英雄得干惊天动地的大事,现在才明白,能咬着牙把难走的路走完,就是自己的‘炼钢炉’。”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阅读社团八(2)班的郭梦霞同学把一张带血痕的便利贴郑重地贴在黑板上。
阅读社团刘亚男老师早就发现,郭梦霞书包里总装着那本磨了边角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故事时刻影响着她。在一次体育课800米测试中,郭梦霞不慎摔倒,膝盖蹭破出血。体育老师让她去医务室,她却坚持跑完全程,步子一瘸一拐,汗水滑落脸颊。冲过终点时,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写有“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的便利贴,笑着说:“和保尔比起来,我这点疼算什么呀!”
这样的精神风貌,正是学校“英雄少年”培养理念的生动缩影。2022年,吕梁五中提出“建设品牌五中,培养英雄少年”的办学目标,创建“吕梁英雄少年”校园文化品牌,以独特的英雄文化为底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新人。学校开展“英雄系列”教育活动,如汉字书写大赛、英语口语大赛、英雄少年歌咏比赛等。每学期组织一次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这里,教育的内涵早已延伸至课堂之外,体现为全方位的育人实践。学校成立了26个学生社团,配备指导教师25人,每日坚持开展课后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通过参与活动,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美好品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参与其中,我学会了沟通合作、承担责任、组织协调,在实践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学生张浩博感触颇深。
近期传来的捷报,更是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有力证明。在7月底结束的2025年第二十六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总决赛上,吕梁五中学子凭借在“一级橡筋动力飞机”和“水火箭打靶”项目中的出色表现,共获16个奖项,涵盖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各4个。航模队作为明星社团团队,充分展现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显著成效。
“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科技社团老师刘亚月深知,科技素养的种子,需在深耕的土壤中方能破土参天。航模队师生放弃无数休息日,从空气动力学原理的钻研,到毫米级的模型调试,再到风雨无阻的试飞训练,每一步都是对科学精神与工匠态度的生动诠释。
融通知行
生活即课堂,打造全域思政“教育场”
黄冈管理团队入驻后,推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生活思政育人模式,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将各种生活场景设为“教育场”,成人于无形之中,立德于生活沃土,让思政回归生活。
讲台之上,参加过离石保卫战的92岁老战士张振华声情并茂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学生屏息聆听,沉浸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课堂内外,学生们积极行动,用心编写“吕梁抗战英烈故事集”,通过文字触摸滚烫历史;校园中,“红色文化长廊”无声诉说,“烽火青春”广播站传诵经典,“吕梁精神”征文大赛佳作频出……吕梁五中将红色基因传承与生活日常熔铸,使思政教育从课程迈向生活、从书本走进心灵。
陪伴,成为吕梁五中最深情的教育语言。校领导和教师们用爱陪伴学生,从晨读到晚自习,从课堂到宿舍,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清晨6:30,校领导已在教学楼前守候;夜晚10:00,他们目送学生走向宿舍;车水马龙的放学路上,他们化身为交通疏导员。食堂的饭菜备受欢迎,校领导、班主任陪餐制让浪费消失于无形。学校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助力学生养成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良好行为习惯。
吕梁五中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新格局。通过党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夯实学生的党史基础,激发爱党爱国热情;借助劳动实践基地,组织挖红薯、剥玉米等农事体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价值,培育艰苦奋斗精神。此外,学校还建成吕梁市首个中小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实验室,常态化开展AI与机器人编程教育,为学生提供前沿科技学习平台,全面提升综合素养。这些举措有效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了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曾经,吕梁五中是被动接收生源的“兜底”校;如今,它成为许多家庭眼中“不比名校差”的优选。学生高宇杰母亲陪读时,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仅日益自律,还开始主动纠正她的不足;学生张子瑞母亲笑言:“省下几万元民办学费,没想到赚回了一个优秀的孩子,值!”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高质量教育,从平凡走向卓越,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校长王谷生表示,学校坚持“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育人理念,务实苦干、稳扎稳打,聚焦吕梁市委、市政府“把五中办成吕梁市优质初中”的目标稳步迈进。如今,学校让家长少了一份教育焦虑,多了一种可靠选择。
本报记者周慧芳 实习生冯佳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