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曲谱,记载血火淬炼的民族强音
日期:09-03
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曲谱手稿复印件。
讲述人
临汾市博物馆讲解员 张晓征
临汾市博物馆“似火青春——八路军学兵队历史回顾展”展厅,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著名抗战歌曲《游击队歌》曲谱手稿复印件静静躺在展柜里,纸张已经泛黄,字迹和五线谱依稀可辨。每次凝视这张曲谱,《游击队歌》轻快、鼓劲的旋律便萦绕耳畔,让人心潮澎湃。
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等移驻临汾。当月中旬,驻扎于临汾城西郊刘村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创建了八路军学兵队,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爱国青年和学生聚集到这个“革命熔炉”,接受全面系统严格的军政训练。
1937年底,贺绿汀与夏衍、崔嵬等上海救亡演剧队一队成员抵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阅读共产党军队游击战争资料、聆听彭雪枫讲授《抗日游击战术》后,贺绿汀心潮澎湃,突发灵感。他伏在土炕上,就着一盏油灯连夜创作,将八路军战士的智慧与乐观写进轻快的旋律,写下了《游击队歌》词曲,“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第二天,首先由学兵队女兵区队队员学唱《游击队歌》,之后学兵队全体学员都传唱起来,迅速传遍山西各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8年2月,八路军学兵队毕业典礼结束后,上海救亡演剧队一队演唱《游击队歌》、演出文艺节目,为即将奔赴抗日前线的学兵队学员们送行。《游击队歌》继而传遍了全国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民族强音。
如今,在硝烟中诞生的不朽战歌《游击队歌》,已经成为历久弥新的革命歌曲,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始终奋勇向前。
本报记者张志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