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铸字机。
讲述人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副馆长 田悦慧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展厅里,静静地陈列着一台铁质铸字机,长50厘米,宽44厘米,高57.5厘米,由炉口、炉腔、传动杆等部件组成。它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厚重的抗战历史,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更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敌后新闻战线浴血奋战的无声见证者。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也是华北敌后第一份铅印报纸。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后沟村创刊。这台珍贵的铸字机,是当时工作人员历经千辛万苦从中共中央南方局背到沁县后沟村报社印刷厂的。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社长何云带领报社人员,先后经历了6次反“扫荡”,7次搬家,炮火纷飞中,这份日刊两万多字的报纸从未中断。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新华日报》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战斗英雄人物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光荣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和胜利的信心,朱德总司令称赞道:“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
1942年5月,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并把摧毁《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第二个作战目标。何云率报社机关在紧急撤离时,将这台铸字机掩埋于武乡县大坪村的一处房屋之下。5月28日清晨,何云在突围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和他一同牺牲的,还有另外40多名新闻战士。
1986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武乡县大坪村征集到了这台饱经沧桑的铸字机。如今,它虽已不再运转,但铁质机身上的斑驳锈迹,仿佛是那段烽火岁月的深刻烙印,向每一位参观者无声诉说着广大新闻战士以笔为枪,用生命抒写的英雄史诗和不朽传奇,彰显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
本报记者白续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