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所藏张文松烈士的公文包。
讲述人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副馆长 白卫疆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展柜里,一只锈迹斑斑、皮色剥落的公文包静静陈列,述说着一段跨越生死的革命情谊。
它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一营教导员张文松战前托付给当地儿童团团长孟令海的皮包,更是抗战烽火中,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珍贵见证。
1937年9月中下旬,占领大同的日军企图分两路突破雁门关、平型关防线,进犯太原,战事迫在眉睫。9月19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星夜进驻灵丘县,独立团一营驻扎在下寨南村,张文松则借住在当地儿童团团长孟令海家中,相处时间虽短,二人却已结下深厚友谊。
9月23日,独立团即将开赴腰站、驿马岭,阻击涞源方向支援平型关的日军。
部队整装的急促脚步声中,孟令海攥着拳头想上前帮忙,张文松突然拉住他,“来,这个包你替我存着,打了胜仗我再来取!”他将公文包重重按在少年手上,转身融入奔赴战场的洪流。
驿马岭阻击战的枪炮声传来,孟令海盼呀盼,等来的却是张文松牺牲的噩耗。自此,这位10多岁的少年将公文包视作生命。不久,日军铁蹄踏遍家乡,搜捕八路军的枪声在村里回荡。攀险崖、藏沟壑,孟令海将公文包藏到了离家15里的悬崖缝里,此后辗转迁移,始终完好保存。
投身革命时,孟令海将包郑重托付给母亲,1995年,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叮嘱道:“守好烈士的遗物!”1997年,离休的孟令海千里归乡,将珍藏60年的公文包交给灵丘县党史研究室——这是两代人用生命践行的承诺。
如今,公文包上的锈迹愈发厚重,承载的精神力量却愈发强劲。唯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军民同心的血脉,才能在新的“战场”上攻坚克难,夺取新的胜利。
本报记者李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