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荫冠使用过的针线包。
讲述人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宣教科科长 康彦红
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个泛黄的针线包,是晋西北行署副主任牛荫冠同志曾经使用过的,他这样说:“衣服破了自己补,省下的布料就能给前线多添一双手套。”
牛荫冠个人生活艰苦朴素,从不讲究吃穿。他常说:“衣服是为我服务的,我不做衣服的奴隶。”抗战期间,牛荫冠身上总装着一个黄色的小针线包,衣服扣子掉了,或是哪里破了,自己就缝上。在之后的许多年里,他始终保持这一习惯。抗战时期晋绥毛织厂出产的毛毯,一直陪伴了他50年。
1936年底,牛荫冠回到山西,参与牺盟会领导工作。牛荫冠为人和善,在工作中很接地气,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牛头儿”。在毛织厂、晋华卷烟厂、火柴厂等地,他经常同工人谈话聊天;通过工人夜校,他向工人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给工人们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工人们也坦率地把困难向他诉说。通过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为晋西北抗战筑牢了群众基础。
晋西北行署成立后,牛荫冠担任副主任,行署办公地址就设在兴县蔡家崖牛家大院。当时斗争形势严峻,发展生产、解决军民吃穿是主要问题。行署开展了献金、献粮、扩军、做军鞋的四大动员。牛荫冠身体力行,动员其父牛友兰捐出8000银元和125石粮食,并让其父说服商号的股东们,将商号库存的布匹、棉花献给抗日部队,装备了四纵队第十八团整团的冬装。每次反“扫荡”,他都同部队一起,在前方打游击,随军做好部队战斗中的供应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办起了银行,建起了工厂,开垦了荒地,打出了粮食,解决了晋西北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为晋西北乃至山西的抗战作出重要贡献。
旧物仍在,价值永存。针线包等文物虽已泛黄,但其珍贵价值永不磨灭,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永远闪耀。
姚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