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聚焦“全域有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12版:聚焦·大同       上一篇    下一篇

  • 论坛嘉宾在车河酒店外的观景台赏景拍照。

  • 国内外有机领域专家参观田脊梁有机旱作试验示范基地。

  • 论坛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 国内外有机领域专家在十里沿河参观。

  •   2013年,随着第一届车河有机农业论坛在灵丘车河的举办,车河这个深山中的小山村的蜕变之路正式拉开帷幕。12年,转瞬即逝,车河有机社区已经成为有机农业领域众所周知的示范区之一,“有机农业+村庄改造+生态旅游”的“车河模式”成为发展有机农业的范式之一,“有机农业”这个名词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自2013年首届车河有机农业论坛举办以来,这里已经累计吸引18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论道交流。今年8月25日—29日,以“全域有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在车河有机社区举行,车河社区正以新的姿态与面貌迎接世界的目光,中国有机农业在这里与全球展开对话。

    有机农业未来可期

      何为有机示范区?来自全球的有机领域专家围绕有机示范区的构成要素在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上展开热烈交流讨论。国际有机农业欧洲联盟高级项目及伙伴关系经理弗兰西斯卡·利留介绍了欧洲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情况,日本龟冈市市长桂川孝裕详细讲述了有机农业在龟冈市的推广状况,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院士潘灿平则以《植物健康管理与病虫害综合防控》为题,论述了病虫害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化学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应从改善土壤的角度来提升作物的抗性和品质。
      在车河有机示范区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兴有机示范区在全球各地涌现,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克罗地亚、意大利、塞尔维亚、突尼斯等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有机好吃不减产”,来自中国作物学会特用作物专业委员会的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朱安妮提出了有机农业种植技术范式的改变,“化肥针对的是植物本身,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是土壤本身,双向发力才是正道。”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宇致力于林下经济的研究,经过多年试验,他建议林下经济只有林下食用菌和林下养鸡(北京油鸡)是明智的选择。来自四川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刘小平专注于有机农业的具体培训,通过短视频、直播、编写有机农业教材、公益讲座等方式,为那些想要发展有机农业而不得要领的“追梦人”保驾护航。苏州天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惠楠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多年,他提出“农用酵素封闭物理除草”“稻鸭共生除草”“人工除草”三者相结合的除草方式。会上,专家们还就“稻鸭共生除草”模式能否应用到云州区黄花种植上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西安煜忆农业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刘征分享了自己与农用酵素的情缘。“发展有机农业首要的是让农民挣钱。”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他的事业越做越大。
      有机农业的发展起源于农村,扎根于农村,也离不开农村,如何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同时留住乡愁是专家学者比较关心和关注的话题。唐山小草健康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韩秀清通过建中医康养中心、开养生讲座,为“乡愁”添活力;GIO丝路华兴艺术中心魏红箫主张艺术与农业融合,以文化叙事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中国农业大学谭英围绕“乡村振兴文化铸魂”讲述文化核心作用;关头三亲教育生态村大同社区负责人李冰则建议借自然教育、农耕体验课,让孩子们了解乡土文化。
      乡村垃圾分类处理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问题之一,有机农业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原来觉得无用甚至有害的垃圾变成了村民眼中的“金疙瘩”。8月28日,在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上,来自多个行业的嘉宾共同分享着自己对于垃圾分类及有机农业的感悟。他们有的是乡镇政府干部,有的是高校学府的学子。在政府、高校、群众等多方努力下,“无废乡村”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我们通过广播、实地走访、垃圾分类动员会等多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要求,同时在门头区域取消了传统垃圾桶和定点垃圾池,建设了垃圾资源循环中心,在中国农业大学胡跃高、王小芬教授及博士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落水河乡政府干部杨万春说。收集来的垃圾进行分类之后又有什么用处呢?它们被用来制作各种农用酵素。“蔬菜、瓜果、红薯、谷子等都可以用来制作农用酵素,农用酵素制作的原料是非常多样的。”来自榆社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的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农户制作农用酵素的方法。
      论坛期间,参会专家学者还围绕有机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机社区建设中青年扮演的角色、有机产业市场体系和消费者信任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两项农业成果发布
    赋能有机农业标准化发展

      8月26日,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进入成果发布环节,《农用酵素(种植业用)》与《旱作谷子酵素有机种植规程》两项团体标准正式亮相,为有机农业标准化建设、绿色化转型按下“加速键”。
      《农用酵素(种植业用)》团体标准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酵素分会理事王小芬现场解读发布。回溯标准研制历程,自2019年正式立项起,科研团队历经7年系统性研究,依托大量田间试验与科学验证,将民间实践中积累的农用酵素技术,转化为兼具科学性、实用性的行业标准。标准落地后,将有力推动农用酵素产业化发展,引导各地围绕本土有益微生物资源,构建适配区域特色的有机农业投入品体系,为农业生产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技术遵循。
      另一项《旱作谷子酵素有机种植规程》由山西省粮食行业协会会长刘玉发发布,其对破解旱作地区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规程将有力推动有机谷子产业实现“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发展”,还将为山西小米产业发展赋能,进一步巩固国内市场优势,加速迈向国际高端农产品市场。
      两项团体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有机农业在标准化、品质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从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有机农产品质量稳定性,到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清晰技术指引,上述成果将为有机农业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绿满车河
    ——一个晋北山村的十二年“有机”蝶变

      八月的灵丘,群山莽莽如黛,唐河碧波潺潺,一抹浓郁的绿色从山谷蔓延而来——这抹绿,正是车河村最鲜明的底色。
      抬眼望去,蓝天映白云漫过黛色山尖。循泥土清香前行,嫩秋葵缀在枝间似绿玉簪,青白菜裹着晨露,黄玉米如金棒,叶片露珠透着鲜活。依山傍水的农家小院藏在绿树浓荫里,食堂飘出的饭菜香混着自然的清新,烟火气与山野意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惬意的乡村画卷。
      就在这青山绿水间,一场全球有机领域的盛会在此启幕——专家们带着智慧与经验踏绿而来,在晋北的这片沃土上,共话有机农业的未来。
      谁能想到,12年前的车河村,还是另一番模样?“光秃的山,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车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回忆起过去的日子,语气里满是感慨:那时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年轻人为了谋生,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灵丘县,曾经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业守着“靠天吃饭”的老路子,旱坡地多、地块零散、灌溉困难,耕地里难出好收成,群众增收更是难上加难。
      如今,从“九分山水一分田”的资源困局中成功突围,到“全域有机示范区”的行业标杆巍然挺立,车河村如破茧彩蝶,不仅迎来了自己的涅槃重生,更成了灵丘县坚定不移推进有机农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转机始于一场“敢吃螃蟹”的尝试。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组织多位专家,为灵丘县编制有机农业园区实施规划(2013—2030),车河村成了首个试点。自此,一条“有机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的道路,在晋北群山间悄然铺展。
      要走有机农业的路,科技成了破局的关键。“经过多番实验,我们摸索出了农用酵素、酵素堆肥、肥水全循环、有机农业推广‘131模式’等内容,可将村庄废弃物转化成低成本肥料。”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王乐介绍,曾经困扰当地农业的“肥料成本高、作物产量低、抗病能力弱”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让有机旱作农业既保了“绿色”底色,又提了“高效”成色。
      从“一村试点”到“全域开花”,车河村的成功经验如涟漪般扩散至灵丘全县。北泉村、清泥涧村等村庄立足本地实际,构建起多样化的有机农业合作网络。如今,灵丘已形成多个有机社区联动发展的新局面,绿水青山正真正转化为惠泽民生的“金山银山”。
      车河村的蜕变,也悄然重构着无数村民的生活轨迹。“现在能守着父母,守着这片绿水青山,日子比以前在外漂泊踏实多了。”2018年,返乡青年李小川和妻子王盼盼开起了有机农业特产店,还做起了电商直播,把村里的有机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回到故乡,在田间地头、在直播间里,开创属于自己的“有机”新事业。
      傍晚的车河村,热闹又温馨。农家小院飘着饭菜香,孩子们在溪边追跑打闹,村民们坐在树下唠家常,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现在全村人均纯收入2.5万元,比12年前高太多了!”王春说,村里还要扩种有机果园、升级文旅项目,让“有机车河”的牌子越擦越亮。
      从雁北山区到国际有机样板,车河村用12年时间证明:守住绿水青山,走对发展路子,乡村就能焕发生机,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而这条“有机”振兴路,正沿着灵丘的群山绿水,向更广阔的田野延伸。

    田脊梁种养专业合作社——
    打造有机农业新标杆

      8月26日,位于灵丘县东河南镇清泥涧村西北方向的田脊梁有机旱作试验示范基地内,饱满嫩绿的谷穗在微风的吹动下在田间掀起层层波浪,前来参观的国内外有机领域专家学者的目光不断被吸引,有的在认真地阅读田地旁的文字介绍,有的站在田间留影纪念,也有不少学者向工作人员询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施用了有机肥料的谷子虽然看起来没有施用化肥的谷子谷穗粗壮,但是其谷穗数量要比施用化肥的谷子多,最终产量还是有机肥料谷子要更高。”田脊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卫国介绍说。
      在田脊梁有机庄园对面的有机农产品网货加工储藏交易中心,水果酵素等各种各样的农用酵素陈列其内,不少专家学者好奇地上前打开盛放酵素的瓶罐,了解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农用酵素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作物的抗病抗逆能力,而且极大地节省了生产成本,同时,实现了村庄废弃物的就地转化。”段卫国介绍说,所谓的农用酵素,就是用果蔬残渣、牲畜粪便等作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形成的生物制剂。
      据介绍,田脊梁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作为天津恒嘉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灵丘分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成为一家集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目前,该合作社已拥有1350亩种植基地,其建立的“田脊梁”牌农产品涵盖4个系列8个品种,均取得SC认证,其中玉米、谷子两种原料和小米、玉米糁等多种产品已经连续六年获得南京国环的作物种植类和生产类有机认证。此外,该合作社还聘请中国农业大学胡跃高、王小芬两位教授及有机专家朱安妮担任专家顾问,实现了科研成果与生产的深度融合。
      在田脊梁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合作社所在的清泥涧村1350亩撂荒地被改造为年产值超500万元的“金地银田”,有机农业的“绿叶子”变成了农民增收的“金票子”。“没想到自己还能端上有机农业的‘金饭碗’,以前担心的是粮食收成不好怎么办,现在心里想的是咋能多弄几个大棚。”清泥涧村蔬菜大棚种植户谢玉凯深有感触地说。

    本版文字:彭国强 李强
    本版图片:王中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