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用工制度改革 激活医疗服务新动能
日期:09-02
秦军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卫生健康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全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激活医疗服务新动能,有利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解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医疗服务关乎民生福祉,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在深化医改的征程中,如何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激活医疗服务新动能,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惠及群众,是摆在公立医院面前的重要课题。山西白求恩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公立医院用工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其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遵循人力资源配置规律,激发人才活水。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克服人才管理行政化现象,进一步为人才松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宽松宽容的管理服务环境。完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让人才培养成为造就创新驱动发展生力军的“源头活水”。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山西白求恩医院在全省医疗系统率先突破编制限制,获得实质性用人自主权,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自主拟定人才引进方案,对博士人才实行全年常态化招聘,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实施直接考核招聘,高层次人才流动不受流向限制,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同时,针对医辅人员采用市场化的劳务派遣方式招录,实现了灵活用工与内部管理降本增效的有机统一。这种分类施策的用工模式,既保障了核心医疗岗位的稳定性,又提高了辅助岗位的灵活性,是对公立医院用工制度的创新突破。加快薪酬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研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成长得到持续激励。山西白求恩医院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构建多元分配体系。绩效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以及业务骨干倾斜,使人才价值得到实质性彰显,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升级服务质量,体现人文关怀。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神圣职责。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医改,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山西白求恩医院通过一系列服务创新举措,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医疗领域的生动实践。一是推出日间手术中心的“当天手术、当日回家”模式,依托弹性排班制度与跨专业协作团队,实现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流程在8小时内完成。两年来,病床周转率提升50%,有效缓解了住院难问题。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成本,是医疗服务流程再造的成功范例。二是“无陪护病房”改革让护士人力聚焦专业技术服务,为患者提供全程、高效、连续、专业的护理服务,改变了“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局面。这一改革不仅提升了护理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还减轻了患者家属的负担,体现了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三是“弹性门诊”制度打破固定号源限制,医师利用碎片时间开放扫码加号,为患者提供即时诊疗服务,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根基。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其改革的方向是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当前,一些医院用人机制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编制限制、人才流动不畅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建立灵活的公立医院用人机制,是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和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公立医院当前面临的人才问题,为公立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山西白求恩医院探索的“动态核增编制+员额备案管理”双轨制,为破解编制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对核心医疗骨干给予事业编制保障,稳定了人才队伍;对辅助岗位实行员额总量控制,满足了弹性用工需求。这种分类管理模式,既尊重了医疗行业的特点和规律,又适应了不同岗位的需求,实现了人力资源的精准配置。医院动态招录大量博士、硕士和备案制临床护理员,充分证明了这一机制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管理机制创新是保障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实行院长聘任制和目标考核,临床医技部门负责人、护理管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将工作业绩、职业素养、领导能力等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建立了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不仅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还激发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医疗资源下沉,促进服务公平。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和三甲医院,一些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检测设备和诊疗能力上存在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破解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化解“看病难”的有益探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简单为基层医疗机构“输血”,而是要增强其“造血”能力。山西白求恩医院构建了三级联通“立交桥式”的协同发展模式,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联盟、免费接收进修学习等方式,下沉优势医疗资源,为基层医院培养骨干力量,提升其服务能力及诊疗水平,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医疗差距,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乐之健康”小程序、MDT协作组以及“专病远程多学科会诊”等创新举措,打破了时空地域限制,让基层群众能够便捷地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这些创新以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畅通了医疗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作者单位:山西白求恩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