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方言为钥 叩启生活的三重门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11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读赵勇散文集《做生活》

  •   阅读北师大教授赵勇的散文集《做生活》,仿佛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踏入一个满是故事与温情的世界。这本书像是一位老友毫无保留的倾诉,将生活的琐碎与宏大、平凡与深刻,一一铺陈在我的眼前。
      “做生活”,这一充满浓郁家乡风味的晋城方言词汇,在书中被赋予了别样的生命力。它不再是简单的日常劳作,而是一种对生活品质和意义的执着追求,是努力将生活雕琢成理想模样的过程。赵勇以自己的人生轨迹为脉络,在书中缓缓展开了一幅跨越时代的生活与学术交织的画卷。他以晋城方言作为一把镌刻岁月纹理的钥匙,叩启了“学术薪火”“师恩长河”“教育星野”三重精神门扉。这把浸润着太行山风土气息的方言之钥,既串联起原乡记忆的经纬与青灯黄卷的求索历程,又勾连着思想星空的维度与杏坛传道的温情瞬间,让砖瓦灶台的呢喃化作学术殿堂的基石,使泥土芬芳的俚语凝成教育理想的根系,在“做生活”的哲学深处,完成了一场温情的对话。
      在散文集开端,赵勇以“边走边唱”的岁月笔触,推开了“学术薪火”之门。20世纪80年代,他用10年“一个单元”精读赵树理的故事,将知识根系深深扎进学术原野。他从大学痴迷文学创作,到研究生毅然踏入学术领域的坚定步伐,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这其中,《一次“并肩作战”的阅读》最触动我。翻开文章“晋城一中”四个字跃入眼帘的瞬间,惊喜与亲切感扑面而来——原来我与赵勇教授竟是校友!这字里行间的文字,仿佛时光隧道,带我重回高中时代。那时的我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单纯快乐,眼中闪烁着求知若渴的光芒,那份沉浸其中的快乐和满足,与赵勇笔下的经历何其相似。这,便是鲜活文字带来的情感共振!
      紧接着,赵勇在“常青指路”中,叩响了“师恩长河”之门。那些在晋东南星空下闪光的名字——满载着他对生命长河中“光亮名字”的感恩与铭记。在他成长道路上,那些留下深刻印记的人,或学识渊博,或品德高尚,他们的出现,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从大伯郑允河的言传身教,到邢小群老师、童庆炳老师等师长的悉心指导,他们的谆谆教诲化作河床上的鹅卵石,在岁月冲刷中愈发温润,托起后辈思想的舟楫。这让我深深感动,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的引路人: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可能改变我们人生的走向,这份情谊重如泰山,深似海洋。
      在“戏比天大”中,赵老师又轻轻叩开了“教育星野”之门。这其中,字里行间皆凝结了他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导。他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积累的读书心得、写作经验与生活智慧娓娓道来,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以真诚质朴的话语与学生倾心交流。他鼓励学生勇敢挑战学术难题,用“做学问并无坦途可走”的箴言,告诫学生唯有勤奋与坚持才能抵达知识的彼岸。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每一句都凝聚着他对于学术传承的深沉责任感与使命感。凝视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充满思想火花的课堂,赵勇那专注而满怀期待的眼神清晰可见,那份对学生成长的关切与用心,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
      在整个《做生活》中,赵勇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写冬日里熬制的一锅白菜豆腐汤,升腾的热气中,他联想到陶渊明的悠然,又延伸至海德格尔的哲学命题。这种将生活与哲学紧密相连的独特视角,让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点滴之中。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晋城人,我对这本书有着真切的阅读感受。这本书的“名字”来源于晋城方言“做生活”,若用晋城方言读出来,那便是“做神火”,什么意思呢?赵勇也在书中做了解释:“生活”是可以指向方方面面的,张三问李四:“热天火燎的,你怎么还要下地?”李四说:“地里还有些生活。”七斤嫂擅长飞针走线,九斤老太见了就夸:“你这生活做得可真不歪呀!”就是活儿做得漂亮的意思!在赵勇那里,“做学问”就是“做生活”,要把生活做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做到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呢?
      这本书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陪伴我走过一段关于生活与成长的沉思之旅。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珍视那些被忽视的瞬间,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和勇气。相信每一个翻开书页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感悟,收获一份来自生活最本真的力量,去勇敢地“做生活”,努力地“做神火”,把“生活”做得流光溢彩!

    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