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叫宋家庄,是平定县数得着的大村。在农村,一年一度的庙会很隆重,大村大热闹、小村小热闹。我们村是大村,自然是大热闹了,会在农历七月唱一台大戏,一般是晋剧,偶尔唱豫剧。观众以岁数偏长人群为主,搬凳子正襟危坐,打伞子遮阳防雨,按时到场,场场不误,堪称戏迷。此外还有超级戏迷,平常懂戏、逢场入戏、现场讲戏,最厉害的是能瞅出戏中的漏洞来,有一次看出演员上下绣楼脚步没走对称,还要到后台找剧团领导讨个说法。
庙会大戏一般要唱上数天,正庙这天是三开箱(中、午、晚唱三场),外村来看戏的人顾不上回家吃饭,找个饭摊随便填饱肚子即可。要是遇上唱连本戏,那就更舍不得错过了。除此之外,还会在七月初七晚上请一台歌舞团的舞会。那才叫狂欢呢,少男少女和青年男女,完全占据了靠前的中心位置,头挨头、肩靠肩、人挤人,黑压压一片。台上,狂歌劲舞、霓光闪烁;台下,掌声、叫好声、口哨声、伴唱声,响彻云霄。
村里向来不缺文艺爱好者,有些还很专业,自发组建锣鼓队排练文艺节目,也蛮吸引人。后来,村里过庙,便不再请专业歌舞团,加一台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汇演,接地气、有生气,很受欢迎。
文体文体,光有文艺是独角戏,村里还穿插着组织如篮球、拔河、登山、象棋等竞技比赛,把个庙会衬托得五彩缤纷。大村的确有人力优势,或开展本村男篮联赛,或举办一场篮球邀请赛,附近村庄和周边厂矿同场角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庙会不断植入现代生活元素。
我们村比较大,一个修缮过的旧戏台,小巧些,在旧村中心;一个20世纪80年代兴建的新戏台,台子大场地更大,在住宅楼为主的新村中心。庙会期间,新台上唱戏,旧台上也不闲,每晚都在放映电影,给了小孩子们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同时也缓解了庙会给街道带来的拥挤。
庙会上美食齐聚。油条摊、拉面摊、麻辣拌摊、炒凉粉摊……一家挨着一家,空气里弥漫着麻、辣、酸、甜各种味道。花钱不多,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还落个好心情。
这个时候,已有很多水果成熟上市,西瓜也在后鼎盛时期,每个摊子都挤满了人。还有卖日常生活用品、衣服鞋袜、工艺品、花卉的,甚至卖保险、卖汽车的,都要来沾沾人气。而我们村好像蕴藏着无穷大的购买力,让大小商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庙会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提前邀请亲朋好友来过庙,“姥姥家门口看大戏”就是永久性请帖。邀得亲朋来,须备待客席,免不了买菜割肉设宴招待,啤酒饮料得汽车往回拉,比过年的阵势都大。乡亲们分批次招待好几天,花上钱费上力还心花怒放。可以说,庙会也是联系亲情、友情、乡情、人情的重要纽带。
我们村离城仅十里之遥,交通便利,七月初七又逢农闲,十里八乡的群众多喜欢前来赶庙看戏,所以,村里的庙会场面宏大,吸引了商贩无数,赶庙的人络绎不绝。常常是戏唱完了,摊位还在;庙过完了,人们照来。庙会的气场就是这么旺。
我离开老家快20年了,每年过庙都要回村。白天回不去,晚上也要回。农历七月,晚上已经凉快些了,搬条凳子坐下,前后左右的观众有熟识的,也有生面孔,但坐在台下就是乡亲,三言两语便聊得热乎起来。灯火通明,映亮半个夜空;星汉璀璨,连通天上人间;唱念做打,尽现戏曲魅力;吹拉弹唱,演绎千古传奇……直到曲终幕落,观众意犹未尽,望一眼遥远星河,为牛郎织女送去祝福……至今,我还是坚持认为,我们村的庙会历史渊源最深远、内涵最丰富、意境最美好、主题最突出,最值得一过。
家乡的庙会就如窖藏了几百年的陈酿,无论何时,端起来浅浅一杯,已然陶醉其中,且回味绵长。
李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