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光影铭刻山河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10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位摄影师的致敬与追寻

  当岁月的烟尘渐渐掩埋过往,总有人选择逆着时光的流向,为我们打捞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记忆。李若冰与抗战老兵的故事,便是这样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次对精神的追寻。
  11年、6000余公里、140余位老兵、上万张照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摄影家对于抗战老兵滚烫的敬意。他用镜头定格的“荣颜”,让我们看见,那些曾为山河无恙拼过命的人,会在岁月里慢慢老去,却能在照片中永远年轻。
  当那些鲜有人知的姓名,和那些布满皱纹的脸庞、庄严的敬礼,一起出现在展板上;当观展者在照片前读懂艰苦卓绝的分量、读懂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忽然明白这场追逐早已超越了记录本身。这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对历史最深的铭记,也让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传承。

——编者

  一个人一生能走多远?我们无法丈量。而在走过的道路上留下永恒足迹的,则少之又少。阳泉市摄影家协会党支部书记李若冰是这少之又少的其中之一,他用11年时间,行程6000余公里,采访了140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记录他们的故事,为他们拍照留念,使普通老兵的人生不再普通,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7月30日,“荣颜·山河铭记”阳泉市抗战老兵影像展在阳泉市展览馆开幕。23位老兵的100多张照片全部由李若冰提供,而这仅仅是他拍摄的上万张照片中的极小部分。
  开展期间,观者如云,他们中有至今还健在的抗战老兵,有老兵的后辈们,有党政机关干部职工,也有普通市民。其中几位老兵的后人,一家五代列队走进展厅,在亲人的照片前行礼。一位现场看过展览的观众留下感言:李若冰赶在老兵“归队”前留下他们的容颜,让他们的精神不再是符号和文字,而是活生生的记述。
  8月1日这天,10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赵志泉坐在轮椅上,由孩子们推着,前来观展。赵志泉是李若冰采访的140余位老兵中还健在的5位老兵之一。在现场,老人大声唱着军歌,中气十足;还在轮椅上打了一套军体拳,那气势真是虎虎生威,百岁老兵的气场震动了在场的观众。老兵的女儿,没想到展览的规模这么大、规格这么高,父辈们的事迹被以这种方式展现,让她激动不已,现场几度落泪。
  怎样才能称得起荣颜?那是曾经走过的战火硝烟,是抗击外来之敌的挥刀呐喊,是夜幕中传送的鸡毛信,是老槐树下敲响的报警钟声……李若冰和时间赛跑,将抗战老兵的风采定格,让大家永远铭记,这是他的用心,也是他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
  1937年10月,日寇的铁蹄踏破娘子关的城门,山城陷入黑暗之中,无数阳泉儿女为了赶走倭寇,毅然走出家门、奔赴战场,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游击战、铁道破击战、公路伏击战,献出了流血的青春。与此同时,还有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八路军战士,为了这片土地在浴血奋战。当月26日至28日,129师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创建了军事史上“重叠待伏”的光辉战例,这个载入中国人民抗战史的战斗,涌现出李秀盛等抗日英雄。抗日战争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中华民族长达14年处于战火硝烟中。为打破侵华日军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投入兵力多达105个团。这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阳泉狮脑山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照片中的抗战老兵仰望着直插云霄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神情肃穆,似在缅怀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一位抗战老兵在战友牺牲后,毅然将自己的姓改成战友的姓,继续战斗……一张张抗战老兵的照片、一段段血与火的过往,将抗战老兵的身影融入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战斗中。狂风暴雨中、黑暗夜幕中,老兵们扑到正太铁路线上,破袭铁路,铰断电线,和敌人鏖战。匍匐前进,拔据点;吃黑豆、啃玉米也要在阵地坚守。这种坚韧、坚持、坚强,让墙上的照片变得生动而鲜活。
  80年的岁月暗淡了容颜,多少抗战老兵已经被岁月的烟尘掩埋了,而他们的精神荣颜在李若冰的照片中再现。
  李若冰记得很清楚,那是2014年的重阳节。那天他到市福利院颐养中心看望老军人王希贤。进入房间,墙壁上醒目的4字书法横幅“抗日英雄”映入眼帘,笔锋遒劲有力,像极了抗战老兵的顽强精神。书作下方的窗台上摆放着一张戎装照片,照片中的军人年轻威武、目光炯亮,和眼前躺在床上衰老羸弱的老人判若两人。两相对比,李若冰百感交集。当年英姿勃发的军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天天老去,但他们曾经的付出与牺牲、他们的故事、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不能被人遗忘。于是,从老兵王希贤开始,他拿起相机,镜头一次又一次地对着抗战老兵。
  寒来暑往11载,李若冰追逐老兵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他牺牲了节假日和公休日,自费行走在这条寻访抗战老兵的漫漫长路上,再现老兵饱经岁月沧桑的面容,定焦他们致行军礼的一个个瞬间,留存了许多老兵不同寻常的影像。而他自己也在寻访中经历了磨砺与洗礼。聆听老兵的故事让他深受感动,感动后他继续奔走,好像有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不辞劳苦、不断奔波,激励他一次次按下快门去记录,再记录!追逐,再追逐!
  一定要留存下抗战老兵的精神风貌。时间不等人啊,因为许多老兵已经风烛残年,眼看着撑不住了。抱着这样的决心,李若冰边拍摄边记录,写下了6万字的采访日记,最后自费20余万元,主编出版了《致敬,老兵》纪实画册,免费赠予老兵及其家属,为历史留存珍贵影像,该画册荣获首届阳泉外宣奖。一位老兵的后辈即将入伍时,李若冰陪同老兵的儿子找到征兵的首长,送上画册。首长翻着翻着,眼睛就红了,他说这份礼物太重了,这哪里是影像资料,这分明就是精神传承啊。
  时间过去了80年,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抗战老兵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没有走远,他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照片的形式被李若冰永久留存。李若冰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致敬,也让后人以这样的方式缅怀那段峥嵘岁月。

韩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