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采风活动的作家在平朔安太堡煤矿特大型卡车前合影留念。张炯摄
8月4日至8日,一场以文学之笔描绘工业传奇的旅程在大秦铁路沿线展开。由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感受重载魅力·品读大秦精神”走进大秦铁路采风活动如期举行。来自我省的30名老中青三代作家,组成一支特殊的“文学轻骑兵”,怀揣着对时代的追问与创作的激情,深入大秦铁路653公里的沿线进行采风。
他们此行并非普通的参观,而是一次深度的“沉浸式”体验。5天的行程里,作家们用脚步丈量这条奔腾不息的“钢铁动脉”,从现代化的编组站到深山里的小工区,从工业化的煤港到智能化的驾驶舱;更用心灵倾听、叩问、捕捉那轰鸣巨响背后,一代代铁路人“负重争先、勇于超越”的精神。这是一次文学与工业的对话,也是一次文字与铁轨的深情碰撞。
近距离观摩
重载铁路的智慧升级
大秦铁路作为我国首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自1988年开通运营以来,已累计运输煤炭超过90亿吨。在大秦线的始发站——湖东站大秦重载教育基地,作家们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重温了这条铁路从蓝图到现实的艰辛历程。
8月4日,在湖东电力机务段,作家们登乘机车,实地了解和谐型电力机车运行情况和车辆智能化工装设备工艺。在这里,智能化的和谐型电力机车、先进的车辆工装设备,无不展现着重载铁路的科技含量。
“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建设工地。”站在平朔露天矿观景台上,山西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作家赵瑜感慨万千。30年前,他曾在此拍摄纪录片《内陆九三·安太堡》,记录了安太堡煤矿初建时村民搬迁的场景。如今,最早开采的煤坑已变身生态园,现代化的开采设备在二期矿区正有序作业。“过去在我心目中,似乎很简单的一条大秦线,原来如此不简单,不到现场来是体会不到的。”赵瑜深有感触地说。
采风团观摩了技改革新成果应用情况及智能工装设备自动化、流程化作业演示,真实感受重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给大秦铁路运输带来了深刻变革。山西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徐大为说:“国家这几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大秦铁路上原来受制于人的技术,现在不仅实现了自主创新,还输出到国外。科学技术的支撑让大秦线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的程度,用两个字来概括,叫作震撼。”
深度聆听
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
驱车3个半小时,经过层层盘山路,作家们从大同前往“两山夹一桥,工区半山腰”的王家湾线路工区。王家湾线路车间被誉为“大秦线上的明珠”,但这里位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作为“西煤东运”关键节点,王家湾段直接影响煤炭运输效率,34年来保持安全生产无事故,培育出“扎根大秦,终身报国”的王家湾精神,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等称号,展现了中国铁路人的坚韧与奉献。
在王家湾线路车间,作家们与一线职工座谈交流。听着他们讲述在崇山峻岭间巡线检修的故事,太原铁路局文联文学协会主席、作家林小静动情地说:“重载精神‘负重争先、勇于超越’这8个字背后,是一代代大秦铁路职工的奉献与坚守。”
大秦铁路的终点站,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部工业区境内的柳村南站,该站主要担负山西等地煤炭经秦皇岛港路转水的卸车任务。作家们前往秦皇岛港口观摩煤炭卸车、装船过程。在秦皇岛西工务段柳村女子探伤工区作业现场,作家们亲身体验推着30公斤重的探伤仪在铁轨上作业。作家王芳被工长谢小伟和她的团队深深打动:“她和姐妹们18年如一日坚守在大秦铁路,每一次为钢轨做‘B超体检’都必须保持专注和耐心,这是巾帼的风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在她们微笑的脸庞上,我体会到了一种‘此心安处是故乡’的宁静和坚定。”
山西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赵树义说:“看到‘大秦’,居然想到‘赳赳老秦’,想到‘秦有锐士,谁与争锋’。大秦铁路的建设不亚于一次开疆拓土,不管是筑路者、护路者,还是调度者、驾驶者,每个大秦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传奇。”
倾情书写
钢铁动脉上的精神传承
作家们来到太原车务段“百年石太文化馆”,通过珍贵的历史档案和老照片,了解了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的沧桑变迁。在“阅读·悦独”读书驿站、“大车书吧”里,铁路职工们的读书笔记、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藏书,让作家们看到了新时代铁路人的精神追求。
“大秦铁路的发展早已融入中国改革开放、奋勇前行的历史。”山西文学院副院长、《黄河》主编、作家王国伟在参观后说道,“走进大秦铁路生产第一线,走进太铁员工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深切感受到了大秦铁路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艰辛与骄傲、成就与辉煌。”
从湖东的重载文化园区一路走到秦皇岛港的“听海公园”,看着一列列重载列车最终将煤炭卸入巨轮,大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家史峰感慨道:“这次近距离参观,让我对这条‘能源大动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秦铁路不仅有精神,有文化,还有绿水青山。”
采风期间,作家们白天走访观摩,晚上交流创作。他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
8月8日,山西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柴然在创作的《大秦赋》中写道:“大秦非铁轨,乃中国之脊梁;重载非运输,实复兴之计量。当其负昆仑而驰四海,犹夸父逐日之壮兮,永燃不灭之壮业,长照东方。”
5天的采风活动落下帷幕,但作家们的创作才刚刚开始。
这条绵延653公里的钢铁动脉,将继续以它特有的方式,讲述中国重载铁路的故事,传递新时代铁路人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杨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