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引领未来。当今,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无论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拓展新领域、形成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建立新优势,都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当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作为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引擎”,企业技术中心发挥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是推动山西产业跃升的关键力量。
我省始终坚持“创新引领,聚焦产业,强化服务,政策赋能”的培育模式,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创建。目前,我省共培育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户、553户,成为全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支撑。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代表了相关行业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太钢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曾屡获优秀等级。它们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省内其他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全省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和竞争力,为我省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近几天,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首席精密箔材工艺工程师廖席十分忙碌。作为“手撕钢”团队的负责人,他一边与同事研发新工艺,一边与用户商讨新产品。
经历了450多个工艺难题、170多个设备难题,从最初的0.5毫米,到后来的0.02毫米,再到0.015毫米的“手撕钢”从轧机吐出,这世界首创的突破,让折叠屏手机有了国产“筋骨”,让新能源汽车电池容量提升17%,更让中国在高端电子、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材料应用有了新的选择。
“唯有将关键核心技术攥在手中,才能筑牢钢铁强国的根基。”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小弟说。
这背后,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功不可没。正因如此,太钢技术中心“手撕钢”项目获得2019年冶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唯一的特等奖,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等。
走进太钢技术中心,一台台先进实验设备令人目不暇接。太钢长期专注发展以不锈钢为主的特殊钢,建有先进不锈钢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理化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拥有8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专有技术,主持或参与完成我国超过70%的不锈钢板带类产品标准。
“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科研平台,可以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攻关。”太钢目前形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为主的高效节能长寿型钢铁产品集群,笔尖钢、手撕钢、核电用钢等高精尖产品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太钢遵循中国宝武“四化”“四有”工作要求,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任务,持续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致力于攻克“卡脖子”、使命类产品和技术诸多难题,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同时,抢抓发展机遇,推动AI技术与科技质量工作的深度融合,为科技质量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助力企业科技立身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大脑”,为企业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战略规划制定、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日前,在华阳二矿百米井下的81308智能化综放工作面,采煤机轰鸣着截割煤壁,移架、放煤、推溜等工序一气呵成,滚滚乌金源源不断地“奔”向地面。
“我们结合工作面实际,首次在进风顺槽使用爆破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为智能化生产创造条件的同时,有效解决了接续紧张问题。”采煤二队队长韩海生说。
华阳集团自主研发的大容量钠电煤矿应急电源已于去年底在开元公司成功送电,且运行良好。这是继在景福公司成功带载运行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该产品迈出了从示范到推广的实质性步伐。
在转型发展的浪潮中,华阳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闪耀着科技赋能的光芒。这里始终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和“动力源”,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书写着传统煤企向高科技新材料集团跨越的奋进篇章。
立足“双碳”目标,华阳集团技术中心以“立足煤、做强煤,延伸煤、超越煤”为路径,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中双向发力。
在煤炭产业提质增效领域,技术中心成果丰硕。《高瓦斯矿井智能开采安全技术集成与示范》创新开采工艺与装备,形成复杂煤层智能安全开采体系,保障了高产高效;《隐蔽致灾体多方法综合探测智能识别及工程示范》完成28个示范项目,构建透明化工作面探测模式。
在新能源新材料赛道,技术中心勇于探索。T1000级高性能碳纤维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200吨/年项目进入调试阶段;钠离子电池布局领先全国,形成“材料—电芯—应用”完整链条,开发出“大功率钠离子电池煤矿应急电源系统”;煤层气制金刚石项目建成生产线,通过尾气回收系统实现绿色生产;纳米纤维空气净化材料等产业化加速,推动“含绿量”持续提升。
目前企业拥有各类创新平台4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1个,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成为孕育成果的“孵化器”。这些平台支撑起显著的创新产出:93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31项达国际领先。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作为我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了国家级创新平台的资源集聚效应,推动我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潞安化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雷达、探照灯、显微镜”为战略定位,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
潞安化工拥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0个省级创新平台,覆盖煤炭绿色开采、煤化工高端转化、新能源材料三大领域。潞安化机牵头组建的山西省高端煤气化装备创新中心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培育,形成“国家级—省级—企业级”三级平台矩阵。与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清华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共建研发基地,攻关15项国家级课题,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达95%。牵头获批“煤基合成化学品山西省实验室”,成为全省首家省实验室领域的重大突破,聚焦煤基高端化学品共性技术研发。
依托国家级平台,潞安化工实现煤炭从燃料向高端材料的颠覆性蜕变。太行润滑油公司主导起草3项“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技术”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推动液冷技术国产化进程。晋华炉3.0突破“三高”煤高效气化难题,获153项专利,煤种适应性全球最宽,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成为煤化工“国之重器”。建成22座智能化矿井,新元煤矿打造全国首座5G+智能矿山。煤化工“三废”循环利用技术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瓦斯发电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0万吨。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潞安化工旗下太行润滑油公司自主研发的浸没式液冷技术及相关产品惊艳亮相,凭借卓越的性能优势,吸引多家产业链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从“中国第一桶煤基合成油”到全球煤化工技术标杆,潞安化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1.96%的研发投入,获得496项授权专利、18项行业科技奖的丰硕成果。在“双碳”目标下,潞安化工正加速推动煤基新材料与氢能、半导体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国家级平台为支点,撬动千亿级高端化工产业集群,为资源型地区转型贡献“潞安范式”。
本报记者张毅 实习生成心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