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封泛黄信笺蕴藏百年家国情怀-北京青年报
日期:09-30
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家书这种记录着普通人情感的载体,成为了学生们汲取文化力量的源泉。8万余封跨越明末清初至21世纪的家书中,既有记录抗战苦难与抗争的烽火家书,也有映照共产党人初心的红色信笺。为了传承家书文化,人大的青年学子成立家书学社,他们开讲座、办活动,举办“三行家书”创作大赛,将一封封泛黄家书里的动人故事传播开来。
抗战家书记录国人苦难与抗争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揭牌成立,现收藏家书8万余封,时间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主要是晚清民国以来普通人的家书,包括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廉政家书、军旅家书、知青家书、两岸家书、海外家书等。这里有数百年前的家风家训,有抗战时期的烽火家书,有海峡隔不断的亲情家书,也有记录亲子间情感的亲子家书……透过泛黄的信纸,字里行间都是牵挂,也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离开上海两个月了,在这里只有忧愁苦闷,白白吃了人家的饭。” 这是1938年上海一位普通小学教员姚稚鲁写给妻子和女儿的家书。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打乱了这一家三口原本平静的生活。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揣着100元钱离开上海,想去大后方谋得稳定生活后再把妻儿接去。然而,姚稚鲁最终没有盼来和妻儿的团聚,在1938年逃难至武汉4个月后不幸去世,年仅37岁。
“我们经常说日军侵华给中国人带来了灾难,但是到底带来了哪些灾难,中国人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我想,这几封家书就是最好的证据。”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他认为,这几封家书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在抗战时期所经受的身体和心灵的磨难,姚稚鲁的苦闷、悲凉和无助也反映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心声。
字里行间传递信仰力量
“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1937年初,离开家乡前往延安参加抗大学习的韩雅兰在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这位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年轻共产党员,怀着对新社会的向往来到延安。“这里(指延安)的物质生活比外面苦些,但精神方面比外面快乐的多,凡是到了这里来参观的没有不对这里发生好感的。”韩雅兰在信中如此描写延安的生活。
像韩雅兰这样普通共产党人的家书,是家书博物馆的独特资源,目前共收藏2000余封。这些记载着革命先烈真挚情感的家书,也是博物馆志愿讲解员沈明辉常向观众讲解的。沈明辉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研一到如今博士二年级,沈明辉已经在学校担任了四年志愿讲解员。曾有观众问她,你已经读博士了,科研压力很大,参加讲解会不会很占用时间?但对沈明辉而言,做志愿者是她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中的 “充电”。有时候看论文压力大了,来家书博物馆讲解一场,从家书的故事中汲取一些精神能量,沈明辉的“电量”又回到了满格状态,可以精神满满地继续看论文了。
家书社团接力传承文化力量
2015年,一位人大商学院的学生找到张丁,认为有必要把家书文化在年轻人中进行传播,于是发起成立了家书学社,这也是全国首个家书文化社团组织。社团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 “三行家书”创作大赛、“中秋家书节”、参观家书博物馆等活动,在大学生中有效宣传了家书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侯丁鉴是现任家书学社社长。他告诉北青报记者,面对就业和升学压力,如今很多大学生常感到迷茫,而家书这样一种记录普通人情感的载体则给了同学们一种精神力量。博物馆收藏的众多抗战家书中,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写的,面对艰苦卓绝的抗战,在给家人的书信中虽然他们也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但他们却怀着一种朴素的信仰——干,就有希望,这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有着极大的启发。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