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隅砂浆有限公司邯郸基地散装封闭车间
电动叉车
升级后的自动码垛设备
升级后的砂浆骨料制备系统防爆富氧热风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里谋篇落子的首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11年来,三地同守一方绿,共护一片天,坚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从十年前的“繁星无影”到五年前的“持续向好”,再到现在的“蓝天常见”,空气质量实现了“三级跳”。2024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20年相比下降约两成。清洁生产,作为助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京津冀三地奏响协同创新的绿色乐章,为京津冀绿色发展提供生动实践。
京津冀清洁生产结“伙伴”
突破限制一体化绿色升级
清洁生产是北京市综合推进企事业单位“节能、减碳、降耗、减污、增效” 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是一种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的理念与实践,致力于从“摇篮”开始,实现生产服务全过程控制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绿意盎然”。它倡导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以及进行综合利用等措施,真正做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非仅仅依靠末端治理。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北京市清洁生产管理办法》2013年出台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066家单位,累计实现节能46.6万吨标准煤,节水2103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81.6万吨,减排挥发性有机物9349吨,产生经济效益23.6亿元。如今,北京市清洁生产已经实现一二三产业全覆盖。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北京清洁生产也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方面先行先试。2019年,北京率先提出“建立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关系”,并展开“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计划”,破除清洁生产政策区域限制,推进“总部在京,生产工厂在津冀地区”的重点单位实施清洁生产机制。
金隅砂浆有限公司就是首家“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示范企业。“2021年,公司开启‘绿色升级’,所属的北京、天津、唐山、邯郸、承德六个生产基地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确定35项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六个生产基地累计投入改造资金2300余万元。”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走进总部位于房山窦店的北京金隅砂浆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厂房环境、作业车辆有序进出……“清洁生产”的理念贯穿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公司负责人展示的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项目中,不仅涉及电动叉车替换柴油叉车、燃气系统替换燃煤热风炉等整体升级的项目,也涉及如窦店、邯郸、承德基地的车间环境优化改造降低粉尘无组织排放项目等针对性的升级改造。“持续升级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并在粉尘治理、节能降碳、环保提升等硬件方面持续投入,不断改进。”北京金隅砂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关生林表示,改造效果非常明显。改造后,公司年节约电力消耗量达83万千瓦时,节约天然气消耗24万立方米,节能量541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288.05吨,减排粉尘62吨,减排氮氧化物21吨,减排二氧化硫0.85吨。
硬件改造的同时,企业技术、管理新突破带来发展效能“新升级”。技术上,企业大宗固废再生绿色砂浆新技术的突破,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30万吨,年可综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74.3吨。“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建筑垃圾与绿色建材制造深度融合,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就地分选,就地消纳利用。”关生林解释,建筑垃圾在通过破碎、制砂、整形、分级后,可替代建筑中砂、矿山开采的机制砂,可作为砂浆生产原材料使用,既可节约采购成本,又可实现绿色建材循环利用,同时还可用于透水砖、市政基础材料使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管理上,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打造砂浆行业集包装智能化、磅房无人化、生产自动化以及运维数字化为一体的绿色智能工厂,实现客商管理、产品销售、物流调度、生产排产、原料采购、库存管理、智能对账等全流程管控,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质量等数据自动化采集和存储等。
项目合作+政策支持
真金白银支持“伙伴”企业
节能降碳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既利当前、更利长远。关生林谈到,2023年3月,经过两年多的绿色化升级,公司通过了“首家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关系项目”验收,位于唐山、邯郸、承德的4个生产基地获得了412万元实实在在的资金补贴。如今,金隅砂浆有限公司借助京津冀区域优势,持续进行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在解决粉尘无组织排放‘微改进’‘微提升’,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和传统能源向可再生清洁能源转换替代方面,已投入400余台(套)清洁生产设备。”关生林表示,这些成果有助于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正开展多个项目。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完成京冀备案和北京本地评审后,也获得346万元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项目资金支持。2025年,北京市又启动了16家“总部在京、生产工厂在津冀”的医药制造企业开展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伙伴计划”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在实施中,我们发现,在津冀生产工厂进行清洁生产改造,从源头减排污染物,可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环境效益,是行之有效的绿色减排方式。”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副主任李晓丹介绍,这一计划探索出一条“项目合作+政策支持”的绿色输出新模式。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过程中,同步实现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强化首都总部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建机制列名单
更多行业将纳入协同审核试点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持续推进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机制不断创新。2023年8月,北京市联合天津市、河北省共同申报的“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批复,成为唯一一个跨区域试点项目。
李晓丹介绍,该项目由京津冀三地发展改革、生态环境部门及6家技术单位作为实施主体,推进三地政策协同、标准协同、技术协同、智力资源协同,互认审核结果,为区域清洁生产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自此,京津冀三地清洁生产协同有了一体化审核机制。实施过程中,三地于去年联合发布“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试点企业名单”,选定医药、能源、印刷、建材4个行业,启动60家试点企业共同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北青报记者注意到,60家试点企业中,北京市35家,河北省17家,天津市8家。
这批创新试点有何意义?李晓丹介绍,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试点,是全国首个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试点。高质量完成试点项目、建立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审核新模式,是落实国家“建立清洁生产协同推进机制”要求的重要举措。试点企业选取方面,以区域协同绿色发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为目标,首批聚焦三地医药制造、电力热力、印刷、建材四个行业重点企业,通过对试点行业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提出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改造方案,推动绿色创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区域内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入选创新试点,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李晓丹表示,三地联合建立了专家库,由一批了解清洁生产、绿色低碳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掌握清洁生产审核方法,熟悉试点行业生产工艺和资源能源节约等技术的专家,带队到企业现场进行指导。在帮助企业制定清洁生产改造方案的同时,帮助企业谋划符合国家资金支持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试点中,三地相关部门协同推动绿色创新技术示范和运用,协同开展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工作,协同推动资金支持与绿色金融服务。到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李晓丹说。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密云工厂及其在河北沧州的生产工厂协同开展审核和技术改造,通过实施药品包装环节智能化升级及用能设备能效提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等项目,实现节能93吨标准煤、减排污染物18吨,为深化京津冀区域减污降碳协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协同审核机制创新基础上,京津冀三地主管部门还研究制定《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技术导则》,打破传统7个阶段35个步骤审核程序,探索建立包含“审核准备、审核、问题分析和方案确定、成果总结和持续清洁生产”4个阶段15个步骤的高效清洁生产审核新方法,进一步提高审核质量和效率,降低审核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开拓区域清洁生产资源共享路径。例如以北京市清洁生产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打造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信息资源与服务共享平台,分享法规、政策、标准、审核单位及推进项目等内容,促进三地信息充分对称等。
李晓丹介绍,下一步,清洁生产区域协同还将积极探索扩展到更多行业企业,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推进政策协同、促进产业发展。
培育壮大产业
打造京津冀清洁产业链条
“京津冀清洁生产协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推动三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需久久为功”。李晓丹表示,目前,三地已就如何协同推动清洁生产达成共识。下一步,三地还将进一步健全京津冀清洁生产协同发展长效机制。结合京津冀地区污染联防联治、产业绿色升级等重点工作,明确年度任务,共商审核名单,统一工作节奏,互认审核结果,形成推动区域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工作合力。同时,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支持政策。在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试点成果产出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对试点企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予以支持。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尝试以试点项目为载体申报国家“两新”政策支持。推动三地制修订清洁生产标准,为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可持续开展提供技术规范支持。
此外,三地还将积极培育壮大京津冀清洁生产产业,以提升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服务水平为切入点,梳理区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技术需求与问题,发挥区域清洁生产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作用,串联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咨询、审核、检测、评价、设计、改造、装备、工程、绿色金融等产业链条,不断壮大清洁生产产业。
·记者手记·
三地协同减排 带来绿色发展“乘法效应”
站在北京金隅砂浆有限公司房山窦店基地,整洁的厂房内,电动叉车悄无声息地穿梭,取代了昔日柴油车的轰鸣………这样的清洁生产场景同步在其天津、唐山、邯郸、承德的六个生产基地推进。35项清洁生产方案不仅获得显著环境效益,整个企业年减排二氧化碳2288吨、减排粉尘62吨,还享受到412万元的资金支持。这种“项目合作+政策支持”的模式,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动力。这正是京津冀清洁生产一体化的生动缩影——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让绿色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共同底色。
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项目的获批,意味着三地开始统一节奏、互认审核结果,建立了包含4个阶段15个步骤的高效审核新方法。在60家试点企业中,北京占35家,河北17家,天津8家,彰显了北京作为总部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清洁生产是一场从“摇篮”开始的减排行动。它从设计、原料、工艺、管理等全流程入手,真正实现从源头上减排。京津冀协同“源头减排”不仅是环境工程,更是一项绿色发展的经济工程,为绿色经济发展带来“乘数效应”。
值得期待的是,北京市在总结前期试点企业协同审核经验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16家“总部在京,生产工厂在津冀”的医药制药企业协同审核。随着机制不断完善,京津冀清洁生产协同将迈向更深层次。
离开金隅砂浆有限公司时,夕阳下的厂房静谧而有序。这家企业的蜕变,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微观写照。当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共绘绿色发展蓝图时,收获的不仅是更多蓝天,更是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
本版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统筹/李泽伟 供图/金隅砂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