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严重不文明行为开展联合惩戒-北京青年报
日期:09-26
昨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条例》施行五年来,本市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首都市民文明行为自觉程度进一步提升,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去年本市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80分。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报告围绕执法检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从社会风尚营造、不文明行为治理、网络空间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等角度提出具体建议。
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超90分
《条例》实施五年来,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2024年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90.80分,较2019年《条例》实施前的86.86分有较大提高,保持了连续上升的良好态势。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带动全社会见贤思齐;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扩大优质文化内容供给,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方面,本轮创建周期,本市又有6个区荣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入选数量居直辖市首位。
报告指出,本市社会心态总体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一段时期以来,本市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着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帮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加强矛盾纠纷预防、调解和处置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助力化解社会戾气。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聚焦民生关切、关注心理健康等多种方式,为营造良好社会心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从征求意见情况看,约91%的代表和群众认为本市社会风气良好,社会心态总体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部分不文明行为未能有效治理
执法检查组在走访调研中也发现,《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若干问题。例如,社会好风气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邻里关系淡漠、守望互助精神缺失、诚信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此外,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存在针对性不强、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在化解社会戾气方面,本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戾气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突发极端事件发生前不易察觉,现有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甄别。
《条例》第三章规定了六大类29种需要重点治理的不文明行为。检查发现,还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瘴痼疾和新产生的不文明行为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如交通秩序方面,存在非机动车特别是外卖、快递配送车闯红灯、逆行、乱穿马路,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乱停乱放、车辆随意变道,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摆放无序等现象;公共卫生方面,存在公共场所吸烟、乱丢垃圾等现象;社区生活方面,存在电动车在楼内走廊、楼梯间等公共区域充电,楼道里堆放杂物和装修垃圾,养犬扰民、遛狗不拴绳等问题。在基层征求意见的20个问题中,代表和群众对“治理机动车、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乱行乱停乱放”“解决电动车电池上楼、装修噪音”的关注度分别排第一、二位,合计占比高达22.2%。
此外,在网络空间,网络乱象花样翻新、复杂多变、更新迭代迅速,网络治理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巨大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建议持续加强网络生态治理
围绕上述问题和薄弱环节,执法检查组在报告中一一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报告建议,要对不文明行为加强治理。在加强《条例》宣传普及的同时,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不文明行为治理联席联动机制,形成工作闭环;加大向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执法信息的力度,完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证据互认机制,对严重不文明行为开展联合惩戒;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机动车、非机动车乱行乱停乱放,电动车电池上楼等突出问题的日常检查。建立完善社会单位、个人对不文明行为投诉、举报的渠道平台,鼓励市民通过多种方式向执法部门举报不文明行为。
在网络空间,则需持续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压实网络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不断完善违规信息识别处置机制,加强内容审核力度;统一各平台对网络黑灰产的治理标准,切断黑灰产跨平台流窜路径,不断完善全链条综合防治机制。
社会心理服务方面,报告建议构建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体系,加大对社区(村)基层站点的支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纠正对心理问题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大中小学专职心理老师配比,加大培训力度,持续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针对社会矛盾纠纷,则需加强源头化解。报告建议,加强工作机制建设,持续加强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类调解机制有机衔接;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拓宽社会力量参与调解的制度化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引导群众选择合法合理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