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岁月》是一本怎样的书?-北京青年报
日期:09-25
◎莲蓬
如果你相信读懂他人和世界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的话,那么这本书值得为你推荐——《巴黎岁月:贝克特、波伏娃和我》。该书是美国国家图书奖传记作者戴尔德丽·贝尔(Deirdre Bair)的口碑力作,她通过回溯自己如何为身在巴黎的贝克特和波伏娃写传记的经历,不仅刷新了有关两位文艺巨擘的秘密与真相,讲述了比小说更为戏剧化的人生,更是完成了一部揭秘名利场与女性成长的非虚构力作。该书从一出版就成为欧美文化类热门图书,并成为普利策奖决选作品。近期,由活字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亮相中文图书市场。
20世纪70年代初,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的戴尔德丽·贝尔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荒诞派戏剧开山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当她大量阅读贝克特作品之后,却发现“阅读让我产生无数疑问,所有问题都源于作品背后的真实人生”。于是寂寂无名的她决定尝试为贝克特作传,并意外得到贝克特的快速同意,从此开始长达七年的对贝克特的研究采访和写作。1978年贝尔初出茅庐的《塞缪尔·贝克特传》出版,一鸣惊人,并于1981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在作品广受好评的同时,贝尔也承受了来自学术界、名利场的种种质疑、压迫和打击,同时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左支右绌疲惫不堪。因此当她必须选择下一个传主写作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西蒙·德·波伏娃——她心目中完美驾驭事业与家庭的女性楷模。由于《贝克特传》的成功,贝尔非常顺利地得到波伏娃的同意,因此开始了对波伏娃将近十年的研究采访和写作。1990年《西蒙·德·波伏娃传》出版,同样大获成功,《纽约时报》盛赞她的写作“并非情书,而是对波伏娃生平的公正审视”,并将该书评为年度最佳。
此后贝尔陆续写了作家阿娜伊斯·宁(1995)、心理学家卡尔·荣格(2003)、漫画家索尔·斯坦伯格(2012)和黑帮人物阿尔·卡彭(2016)的传记,每一部作品亮相都在该领域获得很好的口碑,也让她成为备受尊敬的学者型传记作家。但她最著名的作品,仍然是《贝克特传》和《波伏娃传》,人们一再追问她和这两位文化名人的往事。最终在多年以后的2019年,贝尔交出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本传记《巴黎岁月:贝克特、波伏娃和我》,除了贝克特和波伏娃,这一次她把自己也写进了书里。书出版后的次年4月,贝尔溘然长逝,终年84岁。
《巴黎岁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毫无疑问作者真实记录下了自己是如何开展研究、采访并完成贝克特、波伏娃传记的过程。这两位虽然住在巴黎同一街区,但却一生相厌的文化巨擘,既是影响世界的人物,也是个性强烈、难以驯服的传奇。贝尔在与他们十几年的博弈和知交中,既有面对贝克特不允许她录音和记笔记苛刻要求的忐忑,也有看到贝克特在争议内容上一页一页签名同意出版时的感动;既遭遇过采访三年后突然被波伏娃推出门外的尴尬,也有风烛之年的波伏娃在最后告别时(因为身高差)只能抱着她的上臂轻轻摇晃的温情。作者描绘了两位传主丰富生动的一面,更是展现了为名人作传需要面临的挑战以及要有怎样的专业精神。
但这不仅是《巴黎岁月:贝克特、波伏娃和我》要表达的内容。贝尔在书名中加上“我”,并非强调她和两位名人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而是在与两位传主交锋的“巴黎岁月”,也是她人生不断受到挑战的非常岁月——一个年轻女性写作者和学者求生存的艰难岁月。
为什么和名人的朋友打交道比跟本人打交道还累?在声名显赫的名人面前、在只看利益的名利场里,一个新人如何面对威压、影响、操控、排挤等挑战?在性别偏见的困惑中,在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下,一位女性写作者要付出何种代价?贝尔娓娓道来的叙述是如此真实而令人感同身受,她身为小人物和女性写作者渴求被理解和认同的不甘,也让我们今天的“牛马”充满带入感。然而,在纠结和挣扎中的自我觉醒与顽强成长更让人备受鼓舞。
更令人尊敬的是作者的公允和真诚。她毫不掩饰自己在权力威压下的狼狈和不知所措,不愿意为维持所谓体面而永远保持沉默,相当不留情面地剥去名人的光环,祛了名利圈的魅。但这却不意味着她失去对两位传主应有的敬意:她公允记录下的一切,既不因为真实而掩盖了他们本应光芒万丈的魅力,也不会因为魅力的光环而让人忽视他们以及他们身后的世界原本就有的灰暗面。
尤其当这灰暗面呈现于波伏娃身上的时候,所带来的思考的丰富性在今天格外具有意义。波伏娃无疑是女权主义的旗帜性人物,也是作者贝尔心中的女性楷模,然而贝尔在开始研究采访她之后,却并不同意成为波伏娃单方面的传声筒,也不愿标签化地去塑造她。贝尔的采访和研究戳破了世间在种种因素下一厢情愿塑造的波伏娃神话,触及她为萨特的背叛崩溃痛哭、为萨特引诱年轻姑娘、照顾他的老情人甚至另有真爱的种种真实。贝尔对此既不遮掩也不批判,只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呈现出来,让人思考。同时她也详实地写下波伏娃去世时,她和众多女性一起手挽手走上巴黎街头纪念波伏娃的激动和踏实的归属感——如果说前面的揭示有隐含的质疑的话,这里也是贝尔自己做出的明确、有力的回答。
贝尔大学毕业后曾有十年的新闻从业经验,擅长采访和写大众喜闻乐见的稿件。因此她的写作,既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又清晰、准确、通俗、易读,且信息丰富。《巴黎岁月:贝克特、波伏娃和我》就是这样一部精彩的作品。借用该书译者黑驹酒馆的话来说,这本书适合所有“对文学感兴趣的,对女权主义感兴趣的,对贝克特和波伏娃这两位作家感兴趣的,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对写作感兴趣的,对翻译感兴趣的,纠结要不要搞学术的,对如何跟权势人物打交道感兴趣的,对于‘真相’意味着什么感兴趣的,对‘记忆’这个主题感兴趣的”读者。
如果你是,很高兴为你介绍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