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尘不扬 道路更“清爽”-北京青年报
日期:09-24
2025年4月份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情况
(监测周期为上月21日-当月20日)
2025年5月份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情况
(监测周期为上月21日-当月20日)
2025年6月份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情况
(监测周期为上月21日-当月20日)
2025年第二季度,北京干燥多风、降水增加,同时受施工、交通、居民生活以及裸地、绿被等影响,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工作面临挑战。为保障道路干净整洁,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积极行动,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道路是映射城市治理水平的“明镜”,本市以科技赋能清扫作业,严格规范施工运输,以宣传引导社会共治,获得了一份出色的道路清扫保洁“成绩单”。尘土残存量均值稳中有降的背后,是城市管理迈向精细化的坚实步伐。
人机协同织密道路保洁网
针对干燥多风天气,全市清扫保洁作业单位加大机械化清扫力度,利用大型洗扫车、吸尘车等设备增加作业频次,对城市主次干道进行全方位、精细化清扫。洗扫车通过高压水流和扫刷配合深度清洁路面,同时根据风力灵活调整作业时间和重点作业区域,在风力较小时段增加人工辅助清扫,清理道路边角、绿化带周边等机械难以到达区域。
对于春季施工工地及相关场站管控,要求施工单位严格落实扬尘防治措施,设置围挡、覆盖防尘网;安排专人在施工工地出入口清扫、洒水,防止施工车辆带泥上路;加大对运输渣土、砂石等车辆的检查力度,严禁车辆带尘、带泥行驶。规范渣土运输车辆装载,避免渣土散落、遗撒;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引导,增强市民环保意识,减少乱扔垃圾现象。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北京在第二季度有效应对各类影响因素,持续保障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效果。2025年第二季度,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对705条次道路、3525个采样点进行了尘土残存量检测,结果显示,各区一级道路均值7.0克/平方米,环路均值7.6克/平方米,高快速路中京通快速路和东五环道路均值为14.6克/平方米,尘土残存量数值均值控制在标准以内并呈现稳中有降趋势。
联动治尘疏堵结合净源头
为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各区精准施策、各显身手,以科技赋能精细管理,以联动破解治理难题,共同守护北京的“蓝天底色”。
针对海淀街道、中关村街道特点,海淀区坚持以机制先行、科技赋能、精细管理为抓手,推动道路扬尘治理提质增效。一方面,全面铺开“机械清扫+高压冲洗+夜间强洗”组合工艺,合理统筹作业时段,构建全天候、多频次、立体式保洁体系。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动态调整作业频次,通过高压吸尘车、洗扫车分区定点作业,确保落地见效。海淀区还依托智能平台对保洁作业进行数字化调度,实时上传作业数据,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追踪整改,进一步提升环卫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顺义区以建机制、优设备、提工艺、重过程、看结果为工作主链条,根据辖区道路作业及两侧环境情况,建立道路清扫保洁监督检查考核机制,建立人流密集区域“人机协同”双效管理模式,不断摸索和优化作业工艺,提升清扫效果。聚焦机械盲区,保洁人员采用“扫—溜—巡”标准化作业法,即扫帚打底、笤帚溜边、高频巡回的作业方式,对路缘石边角进行深度清理,实现“机械扫面、人工扫点”的无缝衔接作业。
春季以来,顺义区建设工程多,为降低道路遗撒、车辆带泥上路等情况,提高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基础条件和作业效率,顺义区城市管理委员会联合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城管执法等多部门及属地对道路两侧工地、裸地等区域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加强扬尘源头环境治理,有效保障了清扫保洁作业效果。
延庆区建立“七部门联动”监管机制,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改头换面”。延庆区城市管理委员会联合区交通支队、区生态环境局等7个部门组成“除尘突击队”,对建筑垃圾运输实施“全天候”管控。采取“日间巡查+夜间突查”相结合方式,重点整治车辆带泥上路、密闭不严等突出问题,形成高压监管态势。
从“以克论净”的数据化管控,到“人机协同”的精细化作业,再到“多元共治”的协同化体系,每一步都彰显着现代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让洁净的道路成为生态之城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