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在三联书店
李昕与父亲(2005年)
李昕当年在农村
出版家、三联前任总编辑李昕的“家庭纪实文章的结集”——《百年家事:邻水李家的四代人生》近期出版(三联书店2025年7月),前有湖南乡贤、近现代史专家郭世佑《直陈磨难,信史可期》和雷颐《家族史与集体记忆》两篇长序,称赞“这些既不完整也不系统的家族史记述”旁征博引、逻辑严谨,文以载真、文以载道。
儒家修身齐家推崇“仁者必有后”。所以欧阳修《泷冈阡表》说:“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苏轼《三槐堂铭》说:“善恶之报,至于子孙,而其定也久矣。”我以为四川邻水李家的四代人生隐约贯穿着这一思想。
李征庸
见义必为
赶赴菜市口告慰谭嗣同 收殓杨锐、刘光第遗体
李昕高祖李逢春人称“舒锦公”,勤勉劳作,耕读传家,素有乡望,福泽子嗣。儿子李征庸(1847—1901)17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皇帝钦点刑部主事,主管贵州司,仕途刚刚起步就丁父忧守制三年。他开办家族子弟学堂,开设畜牧场、煤矿、铁矿、造纸厂,成为远近闻名的进士实业家,比状元张謇奉命下海经商早了17年。
李征庸先富带后富,颇有些“乐不思京”,却遭到地方官的嫉妒,说什么“舍官不做,与民争利”。他一气之下将经营多年的企业赠送亲戚,仅留造纸厂和鱼塘交家人打理,北上京都谋职。他临行前教育儿子李准:“吾家历代忠厚孝友,不替他人以精刻自诩。”你要“立志上进,以远大为期”。“要差可当,优差不可当。宁为红人,勿为私人”。就是说要立志为国家干大事,而不是讨上司欢心、谋个人私利。
李征庸先后担任广东河源、海阳、揭阳等地知县,还花钱为自己捐了个道员。他富有家国情怀,出资白银5万两捐建全蜀会馆、2万两资助杨锐和刘光第创办蜀学堂。黄淮水灾,他奉谕筹垫白银50万两,解交山东考察河工大臣李鸿章备用。
这名晚清孤臣思想开明、关怀大局、同情革命,与李鸿章、张之洞、周馥等封疆大吏私交甚笃,与戊戌六君子多有交游。李征庸担任香山知县,孙中山慕名修书,希望商谈家乡修路计划。六君子遇害,李征庸不畏党祸,见义必为,赶赴菜市口。谭嗣同(字复生)死不瞑目,他俯身告慰:“复生,头上有天耳。”他随后收殓杨锐、刘光第遗体寄放城外寺庙,履新四川时将烈士遗体运回故土,和维新派乔树楠共同出资予以厚葬。
李征庸的仕途降升颇具戏剧性。两广总督谭钟麟借御使参奏之机将其撤职降职(四品贬六品),据说是谭钟麟担心李征庸泄露他的欺君罔上——将广州起义说成是不法匪徒见财起意的普通抢劫案。两江总督刘坤一保奏其出任四川矿物商务大臣(三品),则完全出自公心,看中他擅长办理捐务。李征庸的人品人脉和能力素质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他卒后获“追赠内阁学士衔,照侍郎例从优赐恤,谕赐祭葬”,可谓死得其所矣。
李准
正道直行
将西沙群岛“收入海图,作中国之领土”
李准(1871—1936)号任庵,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立志精忠报国,死谥“武襄公”。
他34岁署理广东水师提督,率领水师巡阅日人占据的东沙,派管带王仁堂等乘坐“广海”舰接收了失地。这次捍卫主权的联合行动也警醒了李准。他又将目光聚焦西沙,在充分准备后率领水师官兵、测量师生、化验师等170多人,历时21天,巡阅并给西沙15岛命名、升旗、鸣炮、立碑(大清宣统元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宣示主权。李准组织编写出版《广东水师国防塞图说》,将西沙群岛“收入海图,作中国之领土”的铁证。他还将带回的珍稀植物、矿石、珊瑚石、海产品和龟蛋、鸟蛋等,专门搞了个展览供国人参观。国民政府为表彰他的不朽之功,特将南沙群岛西部独立珊瑚滩命名“李准滩”。
李准粤桂“剿匪”有功被朝廷赏赐“果勇巴图鲁”,后又陆续镇压潮州黄冈起义、广西钦廉防城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成为革命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第一次误杀,广州将军孚琦成了替罪羊。第二次行刺,死伤20多名卫队成员,李准也受了伤。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准默察天运,俯窥人事,审时度势,正道直行,弃暗投明。黄兴致电:“粤省光复,公树伟功,从前公仇,一概消逝。”李准腾出水师行台作为胡汉民的都督府,不惑之年急流勇退,当起天津寓公。
此前,李准由四品道员超擢从一品提督,曾得力于总督岑春煊的鼎力保举。但他想远离心狠手辣、喜怒无常的“恩公”,父执周馥、袁世凯保荐他任江北总督。岑氏岂容“一仆二主”,上奏朝廷将其贬为总兵,密令继任心腹张鸣岐“斩草除根”。岑氏退居上海,李准以德报怨,书信、馈赠不断,但仍未改变岑氏对他的看法。
民国初期,李准想冰释前嫌,拟两次登门拜访,岑氏做贼心虚,避而不见。其实,岑氏本性在《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年2月)中已作了注脚,口述者吴永乃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孙女婿,慈禧西逃的前路粮台会办。他推荐千里勤王的岑氏合办差事,岑氏一改吴永不准欺凌勒索禁令,放纵宦官大肆搜刮,“各宫监无不欢喜踊跃”,纷纷说他的好话,“岑以后之扶摇直上,其根基实始于此”。
李准曾聘请广州府试案首(第一名)汪精卫为西席,给予比秀才高得多的薪酬,提供双倍于子女的早餐费,逢年过节另有馈赠。汪精卫考取官费留学生,李准主动资助路费。汪精卫刚到日本给李准来信,谈及将来战场相见将效鲁僖公典故——“辟君三舍,与君周旋”。可他学成归来早将这八个字丢到爪哇国去了,第一个暗杀对象就是李准,从此两人形同陌路。
李准撰写《任庵自编年谱》,仅给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18字:“是年,延番禺汪季新茂才兆铭授弟妹女儿读。”李准晚年两次“觐见”溥仪,或是感恩慈禧、光绪的三次召见。他坚守晚节没有出任伪职,可其子李景武却跟着汪精卫附逆了。人事之无常令人唏嘘不已。
李相崇
责躬省过
高票当选清华外语教研室主任、外语系主任
李相崇(1914—2012)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
父亲李涛是个纨绔子弟,长期仰仗比他大23岁的兄长李准生活。婚礼是李准在堪称亚洲第一的青岛亨利王子酒店举办的,四个儿子也是李准根据古代贤相姚崇、宋璟、伊尹、文彦博起的名。李涛结婚五年后纳妾生了二子,变卖天津家产决意和原配分手,最后沦落为“城市贫民”,去世时李相崇都没去奔丧。
李相崇母亲周沅君是大家闺秀,识文断字,祖父周馥官至两江、两广总督,是他赏识李准,决定将孙女许配李准唯一的弟弟。父亲周学海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至浙江候补道和按察使,但医学更为出名,有多种著作传世。数学家周今觉、佛学家周叔迦、实业家周学熙是她的上代和同代,个个名重一时。她一辈子没有工作,却因持有三哥周叔弢企业3万元股份成了“资本家”。
李相崇中学阶段开始接受西式教育,高一下学期英语不及格被留级一年,暑假脑袋开窍之后摇身一变成了优等生,保送入南开大学英语系,与同班女生刘佩锦相识并确定了恋爱关系。他自学掌握了九门外语,著名英语专家许国璋尊称:“你才是外语教授。”
他很早开始阅读马列原著,当过苏联领事馆中文老师、国共和谈美方翻译、开国大典清华外语系领队,一度与民盟主委吴晗无话不谈。外语系招聘教师,他从政治角度分析清华出身的“王佐良、周珏良、李赋宁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文艺传统,鲁迅战友李霁野代表的是无产阶级文艺传统”。他的“冷静”和“冷酷”,彻底开罪了推荐他进清华教书的发小、表弟周珏良。
清华院系调整,校领导找他谈话,说他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决定他担任外语教研室主任。
李相崇的责躬省过意识特别强:组织拟晋升他教授,他说翻译不算原创著作;拟评定他教授三级,他说水平不够就定四级。他忏悔吃了母亲带来的美国面粉,没有朱自清的骨气;检讨名利思想太重,辞掉了两倍于清华工资的兼职;反思向组织交心忘说一件大事,补写材料未经组织证实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问题”;致信母亲“您想跟孙子孙女建立感情,光靠给他们一点小恩小惠是不行的。这种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感情是假的,而且幼稚的孩子还会受到腐化”。
动荡年代,李相崇被摘乌纱帽,家里电话立即拆除,住房由六间而四间而两间最后撵出洋房,妻子从校长办公室下放焊接车间。后来,总算雨过天晴。李相崇高票当选外语教研室主任、外语系主任、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首任理事长。
他大肚能容,伤害过他的人前来道歉,他尽释前嫌;不来道歉,他毫不介意。他狷介自守,公开反对教育部英语教育大纲阅读能力达标指标,严词拒绝自己主编英语教材挂名外国人审核。他佩服何兆武的《上学记》不为尊者讳,同学韦君宜的《思痛录》敢于直面历史。
李昕
自强不息
曾任三联书店总编辑 成为留下闪光足迹的著名出版家
李昕1952年出生于清华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垂髫之年。他上学伊始父亲的人生就“败走麦城”,小学六年从不敢在师生面前提起父亲的名字,小升初成绩优秀被“调剂”到北大附中。
他14岁患淋巴母细胞瘤,尽管享受着家族关系带来的最好医疗待遇(如主刀大夫是吴蔚然),但这种恶性肿瘤一般生存时限只有四至六年。李昕年少无知,没有死亡概念,放疗进行一半就手持医院“请予该学生五年免体免劳”证明,打着铺盖住进附中宿舍,与红卫兵同吃同住同革命。
他远离那个令他窒息的家庭心情大好,两年时间转瞬即逝,初中毕业分配到颐和园当园丁。但他一心远离令他难堪的清华园,躲开那个倒霉的父亲,偷偷拿着户口本办理插队手续,到吉林省洮安县瓦房公社怀德大队大有作为去了。他趁负责图书馆保卫之机带走二十多本书,40年后回馈母校六大箱1000多本书,算是对当年“监守自盗”的救赎。
李昕面朝黄土背朝天,播种施肥、垛墙盖房、脱坯垒炕、放牧看青、打谷扬场、修渠打井、跟车送粮样样抢着干,思想包袱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忧能伤人,乐能医病。李昕生活愉快,笑口常开,肿瘤不治自愈,成为知青重点培养对象。他先是乌龙般地被任命为大队团总支委员,再补办入团手续;不久就任公社团委副书记、大队革委会副主任;第五年被推荐到吉林工业大学读书,但之后阴差阳错去了哲里木盟师范学校。
李昕自强不息、自带光环。他要为自己争口气、为父亲争口气,师范毕业留校、选调地区教育局、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每个党组织都想发展他,每次都被寄回的外调函搁置。武大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林豪生慎重考虑,一把火烧了这些劳什子。李昕入党了,早是“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大姐李维琪、酒厂骨干二姐李维文的入党问题亦迎刃而解。
父亲李相崇三喜临门,信心倍增,72岁用汇报思想形式最后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当然没有忘记申诉“历史问题”。李昕觉得父亲“太软、太面、太客气,很多话没有说清楚”,遵嘱大刀阔斧修改。李相崇看了改稿觉得很过瘾,把他的心里话说透了,一个劲地夸儿子:“你真不愧是学中文的,真不愧是当编辑的。”
李昕颇具乃父之风,但少了书生气息,多了经世致用。他生正逢时、一生一事、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先后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北京三联书店总编辑、商务印书馆特约编审和特约出版策划人,成为改革开放后在四大国字号出版社留下闪光足迹的著名出版家。
生子莫如李子昕,离巢归府代家吟。李昕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不虚美,不隐恶,述往事,思来者,用如椽大笔向读者呈现邻水李家四代的生生不息,其中不乏儒家伦理核心准则——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内容。这种家族情怀、文化传承令人肃然起敬。
文并供图/萧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