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作为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北京再添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据市水务局介绍,这套古老的工程在防洪减灾、生态涵养等方面现如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穿山”流入村庄灌溉农田
据了解,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自西北向东南奔流不息。沿河蜿蜒分布的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包括公议沟、三家店、丁家滩、城龙、付家台五条核心古灌渠,以及周边多处古井、古泉等众多遗存,它们构成了庞大的灌溉体系。跨越千年时光,古灌渠依然清水长流,滋养着京西沃野,目前的灌溉面积约有2000亩。
位于雁翅镇的付家台古灌渠是五条核心古灌渠之一,也是门头沟境内首建历史最长的古灌渠,建于1903年,1925年竣工,至今正好百年,也是五条中建成最晚的。在付家台村,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呈倒“几”字形走势的古灌渠与村庄组成了“凡”字。在付家台村村委会主任付天增心里,古灌渠是村子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灌溉良田,也为村民带来好收成,“虽然灌渠有个别地方维修过,但大部分还保持着原貌。”
为了将永定河水引入村庄灌溉,灌渠沿线开凿了5个山洞,水流“穿”山而过,流入村庄,灌溉农田。雁翅镇付家台村第一书记王楠说:“部分山洞采用了爆破技术,这个技术在当时非常先进,从而大大缩短了灌渠的建设工期。”
在渠首位置,北青报记者看到了泄水闸门,正是通过这个闸门,将永定河水“分流”进村。门头沟区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王健介绍说,流入灌渠的永定河水量通过抬高或者降低闸门来完成,这样既确保灌渠内的水流不会漫溢,也能保障村子的灌溉所需。
三大巧思让古灌渠沿用至今
北京市水务局规划管理处主任科员赵羲月表示,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不仅是门头沟区的文化瑰宝,更是首都水利遗产的典型代表。从历史价值看,它承载了北京建都史上的治水成就;从现实意义看,这一工程在防洪减灾、生态涵养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之所以沿用至今,其设计中的巧思是重要原因。
据了解,永定河素有“善变、多沙、多水患”之称,从元至清,永定河历经124次决堤,10次河道变迁,7次洪泛京城。面对这样的挑战,古人展现出非凡的治水智慧。“择址取水,避开洪峰”是古灌溉工程的第一个巧思。古灌渠取水口选址多安置于永定河弯道附近,即洪峰冲击最大处的下游。这种设计充分利用河流弯道地形,可避开洪水猛烈冲击,确保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灌溉系统的长期稳定。
第二个巧思是“逆坡输水,巧解泥患”。如果说取水口的选择展现了先民的选址智慧,那么治沙工程则体现了动态调控的巧思。古灌渠采用逆坡设计,通过阶梯式的高程差异,灌渠的干渠、支渠、毛渠,渠底依次升高,呈逆坡走势,使水流减缓,泥沙自然沉降在前段干渠内,有效避免末段渠道泥沙淤堵问题。而当流水排空时,逆坡灌渠设计还可将淤积在渠道的泥沙,被排水冲洗裹挟,排回永定河。这种清淤功能,省时又省力。这一设计使含沙量高达50%的永定河水完成天然沉沙后接近天然清澈。
此外,古人还通过灌渠将裹挟着泥沙的河水引入山间的河滩地,通过循环往复的灌水、沉沙、排空,创造了“淤灌造田”的奇迹。
打造“水脉+文脉”融合示范带
“正是这条古渠,让我们村告别了‘靠天吃饭’!”王楠感慨道。据其介绍,付家台村现有户籍人口890余人,拥有果园500多亩,加上村民的自留地,都是靠付家台灌渠灌溉。付家台苹果、京白梨、金丝小枣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的背后,都离不开这套千年古灌渠的滋养。
同时,这条百年古渠还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中午时分,一场劳动技能课正在进行——只见同学们蹬着水车,提着水桶,从渠中取水,给自己种的花草以及农作物浇水。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园内花团锦簇,绿意丛生,大枣、柿子挂满枝头。
付家台中心小学教师彭洁帆介绍,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付家台灌渠的教育内涵,将课外实践课、劳动技能课等课程与此对接,设计出了一套既有料又有趣的教学环节,“我们还参加了瓜王挑战赛、太空种子种植比赛等活动,用的都是这古灌渠里的水。”
直到今天,这套古老的灌溉系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介绍,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古灌渠的防洪排涝设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如今城龙灌渠成为“六水联通”工程的核心,助力生态补水,促使234处泉眼逐步恢复“百泉复涌”的盛景。近年来,门头沟区通过设立专项保护规划、建设展览馆等举措,提升古渠的保护水平和文化影响力。
市水务局表示,将以此次古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契机,推进遗产动态监测与科学管理,强化全域协同发展,将灌渠保护与永定河综合治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有机结合,推动打造“水脉+文脉”融合示范带。同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借助国际化平台,讲好中国水利故事。
文/本报记者 解丽 摄影/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