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北京青年报
日期:09-10
昨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介绍,“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李乐成表示,2020年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全球领先。产业含“绿”量也在持续提升,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了643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李乐成表示,我国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我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5年来,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到459.8万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标杆引领向规模推广转变,建成了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速应用推广,人形机器人从“舞台上动起来”“赛场上跑起来”向“家庭里用起来”“工厂里干起来”进化。“十四五”以来,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大国重器”多空间维度实现突破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涌现出了一批以重大技术装备为代表的国之重器。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时介绍,重大技术装备有力推动了强国建设、增进了民生福祉。在推动强国建设方面,上天入地、钻山探海,“大国重器”多空间维度实现了突破。例如,C919大飞机累计交付22架,安全运送旅客超过300万人次;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经正式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到1.1万米等。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从人间烟火到生命守护,“大国重器”稳稳支撑美好生活。例如,“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可以满足上千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复兴号CR450动车投入使用以后,运营时速可以达到400公里,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两个半小时。
对于行业治理问题,李乐成强调, 企业产业的培育可谓千辛万苦,而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可能一夜之间,我们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工信部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打造新动能行动,坚持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稳健发展。
文/本报记者 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