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 香山慈幼院走出的抗战志士-北京青年报
日期:09-01
◎郦萍
熊希龄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时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国活动之中。
据《熊希龄传》载,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县人。清光绪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民初跻身政界,历任财政总长、热河都统、国务总理等要职。退出政界后专心致力于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1920年在香山静宜园创立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教育体制。
1931年10月22日,九一八事变不久,时任香山慈幼院院长的熊希龄先生登上香山,当看到满山红叶时,不由得百感交集,遥望东三省,遂赋诗《满江红·辛未重九后观香山红叶》:“锦绣山河,亘千里,晚霞明灭。悲不尽,群儿嬉戏,火焚安宅。栋析榱崩侨亦压,覆巢碎卵何消说,算只凭铁血是英雄,俾斯麦。谁袖手,甘奔北?谁屈膝,甘为贼?有男儿几个,懦夫千百。廉颇犹能夸健饭,马援不惜裹尸革。看纷纷红雨滴苍苔,苌弘血。”他借金秋红叶之境,抒发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熊希龄认为国难当头,若不奋起抵抗,则国难家破之日将为时不远。随即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学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颐和园西北侧的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输送给冯玉祥将军统帅的抗日部队作后备军。
与此同时,熊希龄还与马相伯、章太炎、沈钧儒、黄炎培、章士钊等60多位社会知名人士联络,组织成立了“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发表宣言,提出三项救国主张,希望国人团结抗日,共御外侮。
1932年1月10日,熊希龄受聘为国民救国会指导委员。他臂缠黑纱,亲临宋哲元将军的二十九军,对士兵发表抗日演说。在他的宣传鼓动下,二十九军官兵率先通电全国,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一震撼人心的呼声!
1932年1月28日,发生淞沪事变,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十九路军爱国将士奋起抗战。熊希龄当即致电十九路军将士“为国家保领土,为民族争人格,奋勇杀敌,捐躯赴死,极深敬佩”。他要求将阵亡将士造册存表,随后即在上海组织起“卫国阵亡将士遗族抚恤会”,进行善后工作。
随后,他在香山慈幼院进行抗日救国总动员,并于2月12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在香山慈幼院发布总动员之通告》。《通告》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他对自己一家和全院进行了总动员,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义勇军军训。不久组织香山慈幼院内200余男生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组织女生参加红十字救护队,开赴战区医院,帮助看护伤员和救助难民。
1933年初,长城抗战爆发,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其中古北口战事尤为惨烈。熊希龄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偕长女熊芷率红十字救护队,冒险亲往长城前线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慰问抗日将士,救死扶伤。其间还为二十九军将士做了抗战演讲,讲到激愤处潸然泪下。他说“国难临头,已及眉睫……余虽六十老翁,此心不甘亡虏,一息尚存,誓当奋斗!”他即兴填《满江红》词,讴歌民族英雄,激励将士“擞精神,光民族”。词曰:“石匣天门,潮河岸,峻崖高瀑。观壁上,雷霆舞击,鹰颤飞逐,马革裹尸芹菜岭,刀锋冲血南香谷。幸三湘子弟擞精神,光民族。期必进,谁能缩,期必死,谁能辱。看老罴当道,指挥牙纛。玉璧摧楼惊大敌,渑池奋翼支残局。听讴歌,吾楚有英雄,心诚服。”文辞跌宕,情绪激昂,以此激励抗日将士奋勇杀敌的信心和士气。
熊希龄平时在乡间主持救护工作,战时则前往前线,“日出于枪林弹雨之中,尽瘁于救死扶伤之事”。他还在北平设立一所后方临时医院,在平、津、察设立十余处难民收容所,一面救治伤兵,一面收容难民,历时三个月之久。当年《大公报》报道:这支“总理救护队”从长城沿线抢回三千多条人命。有军官在日记里写:“看见白大褂比看见援军还安心。”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熊希龄适至上海。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友人劝熊离沪远避,他表示“国难当前,余亦国民一分子,应为国家社会稍尽义务,以求其良心之所安。故决计留沪,与红十字会同人从事救护工作。”他与夫人毛彦文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以老病之躯,率领上海红十字会会员,日夜穿行于伤兵、难民之间,从事救护、救助工作三月有余,设临时医院4所,难民收容所8所,救出大量伤兵和收容数以万计的难民。
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员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不幸猝发脑溢血,于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享年67岁。就在逝世的前夜,他还向四处写信为抗日救亡筹款。民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仪式,并颁文予以褒扬:“赈务委员会委员熊希龄,才猷卓越,字识谌深……此次抗战开始,在沪创设伤兵医院及难民救护所,悉心赈济,成效昭然……”
熊希龄逝世后,蔡元培先生为其撰写了挽联:“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高度概括了熊希龄先生由“从政”到“从善”;再由“从善”到“救亡”的人生之路。
1992年5月17日,香山慈幼院校友会将熊希龄的遗骨从香港迁葬于香山脚下的熊希龄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