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殊儿童点亮希望之光-北京青年报
日期:08-25
董凡凡是一名90后,现任大兴区妇幼保健院团委书记,同时也是一名儿童康复治疗师。十二年前,她满怀憧憬地踏入儿童康复治疗领域。看着家长们充满期待的目光,她选择迎难而上,如今已为数百名受脑瘫、孤独症等病症困扰的患儿提供了上万次康复服务。她所带领的志愿服务团队,也帮助众多特殊儿童家庭走出阴霾,迈向美好生活。
在董凡凡接诊的众多孩子中,一个两岁患儿的故事让她始终铭记在心。最初接触时,这个孩子只会毫无目的地乱跑,没有丝毫自主语言能力。她和团队迅速为孩子开展全面的功能发育评估,并量身定制康复方案。从最基础的运动能力训练开始,每个简单动作,孩子都需要重复练习上万次。董凡凡始终耐心相伴,手把手教导。从最初的站立不稳,到能蹒跚行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饱含她的无数心血。
在语言能力引导上,董凡凡带着孩子从眼神对视开始练起,不厌其烦地重复简单指令。历经无数次尝试,当孩子终于听懂指令的那一刻,董凡凡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这个曾被视为“特殊”的孩子发育水平显著提升,顺利踏入小学,之后更是成为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小小演奏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从业多年来,董凡凡深知,让孩子融入正常社会生活才是康复的最终目标。作为大兴区妇幼保健院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董凡凡牵头推出“蓝色行动——穿越孤独拥抱你”志愿服务项目。她创新提出“喘息支持性”服务,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家庭小课堂。通过一对一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董凡凡在儿童康复治疗这条路上已走过十几个春秋,用不懈的坚持和专业的服务,改写了许多孩子的命运。作为一名基层康复治疗师,她不仅是康复服务的践行者,更是特殊儿童与家庭、社会之间沟通桥梁的搭建者。“我要帮助更多特殊儿童融入正常生活,帮助更多家庭走出阴霾,我相信社会会给予他们更多温暖与关怀。”董凡凡坚定地说。
文/本报记者 王薇
·其他上榜人物·
艾振泽,北京市良乡监狱民警。自2020年以来,他五年如一日默默帮扶河北省怀来县4个村十余位孤寡老人,累计捐赠价值4万余元物资,入户走访150余次。在其影响带动下,良乡监狱的青年民警也自发加入帮扶队伍。从退役军人到良乡监狱民警,他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冯家勇,昌平区回龙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他曾是“八一跳伞队”成员,多次斩获国际国内跳伞冠军。转业后,他将运动员的韧劲延续到城管工作中。他拿着自制区域信息表,跑遍社区、商户、工地,详细记录各类情况并进行分类管理。在老旧小区改造拆违中,他带领队员提前3个月开展多轮入户宣传,化解居民疑虑,赢得百姓支持。
吴坎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办公室主任。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投身灾后心理援助,扎根灾区两年,并持续助力当地心理服务至今。他奔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25个灾区,累计工作超过1600天,带领团队服务受灾民众,惠及数百万人次。
徐燕春,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标准化工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她因先天残疾坐上轮椅。2015年,她投身无障碍事业,参与编制无障碍手册,学习专业知识,成为一名专业残疾人体验员。2019年起,她参与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足迹遍布城市角落,为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建议。2020年,她担任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无障碍体验员,为场馆设施把关。
推荐榜样人物请登录北京榜样官方网站,或关注“北京榜样大家庭”微信公众号。
文/本报记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