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北京青年报

退而不休 忙并快乐的感觉真好-北京青年报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A04版:青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费佳

    周一早晨,北京地铁里人头攒动。65岁的引导员张立文值守在5号线北新桥站,一副大嗓门给通勤的上班族打气“快乐星期一,上班的感觉真好”。62岁的季金平现在是福州市老年大学的学员,2018年开始涉猎影视圈,随着短剧井喷式爆发,7年间先后参演了上百部作品。57岁的简燕退休后开始创业,今年4月她首次直播,拥有了400多名粉丝。退休并不意味着退场。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重新投入工作岗位,只为期待一次点赞、一份认可、一些交流、一点价值。他们用行动证明,自己仍有余力做社会参与者,“忙并快乐的感觉真好”。

    北京大爷

    “快乐星期几” 文明引导成网红

    张立文没有想到,自己退休之后能成为“网红”。他自创“快乐星期几”的文明引导方式,在社交媒体迅速走红,有人特地来找他打卡合影,有人评论说“上班的心情瞬间变好”,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张大爷”。

    张大爷爱遛弯,11年前刚退休的那段时间,他的生活只剩下逛早市、买菜,有时能盯着家里的鱼缸看一整天。“出门都不知道往哪边去,找不着北。”一天,他和老伴遛弯,看到公交车站牌旁拿红旗的公共文明引导员,他觉得自己适合这份工作,当天就报了名。

    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工作日早上7点到9点半、下午5点到7点维持站台秩序,确保乘客安全。每天出门上班前,他会检查自己的装备。除了上岗证,还要准备两壶灌满水、沏好茶的水杯;揣几颗红枣,防低血糖;白手套每天必洗,胡子也要每天刮,“这是对乘客的基本尊重”。在站台上,张大爷站得笔直。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张大爷的引导语。尽管每名引导员上岗之前,都会拿到一份宣传大纲,但张大爷从不按套路出牌,而是紧跟时间、节气等情况,调整自己的引导语。例如立秋那天,他说的是,“今日立秋安康,越来越凉快,乘车愉快,下班的感觉真好!”万变不离其宗,张大爷的宗旨是传递快乐和正能量。

    张大爷只要讲起和乘客之间的互动经历,那双眯成缝的眼睛都能放出闪烁的光来。“车门一开我就说‘您当好乘客,我为您服务我快乐’,乘客都给我点赞,我心里头也特别激动。”

    他极具辨识度的嗓门,也成了北京地铁5号线的一个符号。前些年,张大爷还在东四站工作时,有盲人低血糖,循着他的声音来求助。张大爷从包里掏出两颗枣,后来交流才知道,这位盲人常坐5号线,在东四站换乘,听到他的声音就知道到站了。平日里,张大爷也对这位盲人多有关照,会让他排在队伍前面,引导他上车。

    还有外地来的老人,因为不会看导航来向他问路。担心老人记不住,张大爷就让老人把手机录音打开,把该搭乘几号线、在哪一站换乘、出了站怎么走,都录得明明白白。

    现在,张大爷变得更加“国际化”。他开始学英语、背单词,把几个基本的语法弄明白,掌握一些简单的问候语。最近的一个早晨,张大爷向一位外国乘客说完“good morning”,对方特别高兴地冲他招手,“你看,这就是互相尊重。”

    张大爷的一举一动,乘客们都看在眼里,不少人给他写表扬信。张大爷会像小孩子一样表达,“我就爱听表扬,看人家写的表扬信,给我感动得哭了一晚上。”这种被社会需要的感觉,让张大爷在退休之后从不担心自己与社会脱节。

    张大爷觉得,现在的退休生活是“最好的时候”——既有时间,又有硬朗的身体,还能发挥余热,为乘客服务,这让他感到由衷的满足。

    福州阿姨

    青春常在  每天在片场与年轻人打交道

    62岁“福州阿姨”季金平,总是辗转在一个又一个影视剧片场。射击运动员出身的她,气质出众,还没退休时,就加入了老年大学的时装队和舞蹈队。2018年,当她被时装队队员推荐去剧组试戏时,第一反应先是抗拒,但心里隐隐有种微妙的冲动,并最终决定试一试。“体育生涯教会我的本能,永远对未知的潜能抱有一种野心。”自此,季金平进入了影视行业,后又转拍短剧,至今已参演上百部作品。

    拍戏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拍快节奏、低成本的短剧,熬夜是常态,“反季节”拍戏也不可避免。有一回冬天,福州罗源县只有1-2℃,季金平临时被安排了一场淋雨的夜戏。导演用水龙头模拟暴雨,她全身湿透,拍到凌晨5点,回家之后高烧了一个星期才好转。

    家人心疼她,叫她别太拼了,但她总舍不得那些没被演透的角色,舍不得用表演打动观众的机会。家人拗不过她,后来还成了她的后援团,“有次女儿来看我拍戏,结束后她说‘妈妈,你比退休前精神多了,看起来更年轻了’。外孙女也很自豪地跟别人说‘我姥姥上电视了’。”

    季金平每天在片场与年轻人打交道,听他们讲网络热词,学习剪辑软件,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就像给老年生活开了一个通风口”。

    更重要的是,拍戏让她找回了被需要的感觉。当导演评价她“阿姨这段表演很到位”时,她会强烈地生出一种“我还没过期”的成就感,“我很好奇,在一个角色上,能让我挖掘出自己身上多少未知的潜能,这本身就足够让我着迷。”季金平说。

    新晋主播

    自学视频剪辑 玩转多个平台

    退休7年,57岁的简燕(化名)也按捺不住闯入直播电商赛道。2022年前后,在广东江门土生土长的简燕开始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分享家乡特产陈皮。她的账号主打内容逐渐从“我的养花日常”“江门小城的秋天”,演变成“三个小技巧教你储存陈皮”“每天分享一点新会陈皮小知识”。

    最初,简燕花了一年多时间,先从科普分享的角度起步,每月开两三场直播,解读陈皮的成色和功效、展示自家果园风貌,但主要是引流到线下销售。通过线上宣传获客,到了金秋的陈皮采收季,简燕把客户带到自家或有合作关系的果园采摘,从而获益。2024年的中秋节,简燕的直播间吸引了一家企业,下单了100多份陈皮的礼盒装。

    直到今年,简燕开启了线上直购模式。她正式为自己的直播间命名“简记陈皮直播间”。三个月过后,她的粉丝量超过了400人,这比她过去三年发图文帖的关注量还多三倍。期间,她几乎每天早晚各播两小时。截至7月,简燕共直播114场,平均月直播收入在1000元左右。

    面对当前创作困难、粉丝量停滞的瓶颈,简燕直言“在我刚退休时就立马着手(直播)会好一点,那时平台没有多少人进驻。”和做电商的朋友交流过后,简燕也有了新的打算,“下半年再看一下其他平台吧,做不同的品类”。

    凭借长期观察和网络教程,简燕自学了图片和视频剪辑技能,也深谙不少平台规则。每当新平台出现,她都会第一时间在手机上下载使用。“新事物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必须要学。”

    如今,她能熟练运用各种直播手段,包括发红包或附赠零食引流等,干的很是起劲儿。

    人生教练

    在帮他人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费佳退休前,任职于上海一家500强外企的供应链经理。为了解决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改善亲子关系,她在工作之余,专门去学习并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学习过程中,费佳发现心理咨询更侧重于过往问题的疗愈,和她想要学习如何面对未来的目标不符。经朋友推荐,她转向学习人生教练课程。2024年退休后,费佳积累了超500小时的案例数,成功取得了ICF(国际教练联合会)PCC专业级的认证,成为一名专职“人生教练”,站上自己的“第二职场”。

    对比心理咨询和人生教练的职责,费佳形容,前者堪比“修车”,后者更像“加油”。“我不再去检讨‘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样子’,而是思考‘我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并如何为之努力。”

    过去一年来,费佳的服务对象包括:亲子沟通障碍的父母、处在转型艰难期的企业等等。她以“思维伙伴”的角色,帮助其厘清职场、人际关系等问题,并赋能其逐步实现阶段性目标。客户的成长也让她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费佳总结,教练和客户就像对方的一面镜子,彼此互相照见,“它并不是一个结果导向,大家都会更注重于过程——我们彼此有什么收获,或者是自我更新。”

    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接到一个公益项目,服务一位囿于职场困境的乡村教师。初次见面时,对方哭诉校长分配了一个年级最差的班级给她。费佳没有急于给建议,而是抛出问题:“你希望学生毕业后如何评价你?”教师说:“希望他们说‘别人都认为这个班没救了,但我的老师还是很相信我们’。”之后,围绕“希望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这一核心命题,费佳跟踪陪伴了对方半年,将其中的思想乱麻一一理顺。半年后,这个班级考了年级第一。费佳问回最初限制住这位老师的问题,对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觉得校长是看得起我,才把这个班级分给我。”

    这个案例给了费佳莫大的滋养,让她确信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影响一个老师就可以影响一个班级,就可能影响了一个班级背后的家庭。”

    自在前行

    以最佳状态迎接“第三人生”

    随着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老年人参与形式日趋多元化,逐步从单一的职业劳动转向志愿服务、兴趣社群等更丰富的社会参与方式。据前程无忧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老龄群体在退休后,超过68%的人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认为,低龄老年人(60-69岁)退休前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人脉网络,同时身体机能仍保持较好水平,具备参与再就业的最佳平衡点。

    原新表示,应该更加宽泛地理解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低龄老人,是真正的活力老人,而非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在就业市场、文旅休闲、社区治理等各个方面,随处都能看见他们的影子。这些活动延长了他们的自理时间,本质上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指出,再就业与社会参与存在本质差异:前者以经济报酬为核心驱动;后者则弱化收入需求,更注重意义获取。这不是简单的递进,是角色转型——从“正式工作者”变成“社会参与者”,这意味着,“现在社区里很多老人是建设者,而非被保障对象。”

    李佳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老年人将拥有更长的健康期和更丰富的社会活动空间,在至少20年的老龄期里,人们不仅具有享受生活的需求和能力,而且具备深度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需求及能力,应被视为独立的人生阶段而非传统养老阶段,是有别于未成年期的“第一人生”和中青年期“第二人生”的全新生命阶段。“第三人生”(指退休到失能前的黄金人生阶段)才是有人生情趣的高级阶段。

    张大爷说,为了继续在引导员的岗位上服务,他现在特别注重身体,烟酒都戒了,辣的咸的不再多吃。每天吃完晚饭必须遛弯,从北新桥走到东直门再走回来,差不多5000多步。有时候绕东四走一大圈,能走一万步。“要想继续奉献余力,身体必须得保持好,走个两三千步可不够。”

    不过最近,他不怎么说“上班的感觉真好”了。他理解年轻人的压力,知道要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我现在对工作的想法和期待就是,不断创新,为乘客服务,做乘客的贴心人。”

    费佳也时常思考:“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给周围的人、给社会带来什么?”她把“润己泽人”作为退休之后的人生目标。

    季金平则说,步入老年后,自己已经过了追名逐利的阶段,如今做事更纯粹,只想专注于琢磨角色的乐趣。这种心无旁骛的投入,自然会焕发出别样的活力。“射击教会我‘稳’,时装和舞蹈让我懂得了‘美’,演戏让我学会了‘真’。这些看似分散,实际上都在帮助我拼凑更完整的自己。”她说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换了一条路,自在前行。

    本版文/吴昀 温柠宁  统筹/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