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北京青年报

“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全市巡讲-北京青年报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05版:读北京       上一篇    下一篇

郑然在报告会上讲述爷爷郑福来的故事

    本报讯(记者  崔毅飞)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1日,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会暨“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首场报告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在听众心中燃起强烈共鸣。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主办,活动紧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一主题。宣讲环节在抗战馆序厅举行,7个感人的故事将一段段抗战历史徐徐展开。

    丰台区宛平街道社区工作者郑然,接过爷爷郑福来73年风雨无阻的义务讲解“接力棒”。她深情讲述了爷爷如何在卢沟桥上,用一生守护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沙峰含泪追忆姥爷左权将军——这位在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沙峰动情讲述了姥爷在生死关头,为掩护战友突围血洒疆场的壮烈时刻。

    海淀区苏家坨镇干部郑凯雯,生动讲述了法国医生贝熙叶如何冒着生命危险,骑行崎岖山路,为根据地军民运送药品,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的故事,传递出跨越国界的人间大爱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坚定情谊。

    北方工业大学教师韩小南,讲述了石景山炼铁厂工人的抗战故事。1937年该厂被日军占领,更名为“石景山制铁所”,铁矿资源被掠夺,工人则默默进行“技术性抗战”。抗战胜利后,该工厂逐步演变为首钢集团,2022年变身奥运地标,展现出新时代工业遗址的新风貌。

    中央音乐学院教师丛榕则带领听众回溯了《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历程。她动情地说,80年间,《黄河》的怒吼从未停歇,它从民族救亡的号角,已然化为民族复兴的磅礴乐章。

    顺义区焦庄户村村民马成用地道的乡音,揭开家乡“地下长城”的神秘面纱。他自豪地讲述乡亲们如何用智慧和双手,在敌后筑起能打能藏、四通八达的地道网,成为保护家园、支援八路军的坚固堡垒。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学生吴艾宸,这位抗战馆的“资深”小讲解员,用清脆的童声分享了她心中的英雄。从8岁拿起画笔描绘英雄形象,到如今自信地讲述烽火故事,她让听众看到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的希望。

    下一步,宣讲团将到全市重点抗战类纪念场馆,以及机关、校园、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巡讲。

    摄影/本报记者  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