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防汛救灾之现场
本报讯(记者 赵婷婷)本轮强降雨导致本市密云、怀柔、延庆、平谷四区共29条线路冲毁,涉及72处水毁点位,其中密云30处、怀柔23处、平谷17处、延庆2处。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市交通委获悉,经过全力抢险,昨日13时40分密云西火路实现全线抢通。至此,本市29条县级以上水毁道路全部抢通。
G234国道兴阳线是连接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和房山五区的重要山区干线公路,在本轮强降雨中受损严重,受灾重点集中于怀柔、密云和延庆三区。其中,延庆段已于7月28日实现抢通。道路抢通后,抢险队伍继续向怀柔段挺进。
怀柔段全长约42.853公里,为三级公路,是东峪村、老公营村等沿线多个村庄村民出行的唯一主干道,此次水毁长度约7公里,灾毁形式包括路基边坡垮塌、挡墙冲毁、桥梁涵洞受损等。
密云段则从大城子镇北沟村东市界入境,向北经大城子、北庄、太师屯等地,至辛庄路口转向西,途经高岭、不老屯、冯家峪、石城镇,终点至大龙门西怀柔区界出境,全长97.74公里,过境段共有桥梁33座、隧道8座。其灾毁形式主要包括整幅或半幅道路冲毁、桥梁及涵洞冲毁、路基路面损坏、排水设施损毁、路基边坡垮塌、沿河路基防护水毁等。
面对险情,由多方力量组建的抢险队伍迅速集结、协同作战,从怀柔、密云两侧双向突击展开攻坚。由于临水临崖路段多,水毁断点长,桥梁涵洞受损、路基边坡垮塌点位多,国道G234的打通难度很大。施工队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施工方案,对于暂时不具备回填条件的路基段落,临时借用河道回填成为路基,将一个个阻断点与现存道路重新“拼接”成一条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经过昼夜奋战,国道G234兴阳线所有断点于7月30日午夜全部抢通。这一通道的打通,实现了怀柔区琉璃庙镇,密云区石城镇、不老屯镇、冯家峪镇、北庄镇及大城子镇与外界的联系,为周边村庄的抢险救灾、人员疏散以及物资运输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力支撑了山区灾后救援与民生保障工作的开展。
市交通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山区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极易发生山体塌方、路基沉陷等地质灾害。请大家按照管控要求,尽量避免山区出行,必要出行时一定要注意观察路况,谨慎驾驶。
·现场·
建工养护集团决战80余小时打通西火路“生命线”
昨日13时40分,随着两路抢险人员顺利会师,密云西火路实现全线抢通,恢复与外界联系。这条路的快速打通,是社会各界共同托举的成果。作为先锋队和主力军,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四公路处的抢险队员们与时间赛跑,鏖战80余小时,最终为老百姓提前抢通了这条“生命线”。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7月26日起,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区气象部门相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作为每年防汛抢险的主力军,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在预警发布后立即启动一级防汛应急预案,并于26日当天开始组织人员设备陆续进入各区,为即将到来的应急抢险做好准备。
西火路全长32.5公里,起点为冯家峪镇西庄子(与国道兴阳线G234相接),向北途经冯家峪、白马关、番字牌等村镇,终点至火石岭市界,是连接沿线乡镇与外界的重要通道。此次暴雨中,该路段路基、桥涵及附属设施几乎全被冲毁,交通彻底中断。7月27日,养护集团四公路处的抢险队员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率先抢通了兴阳线冯家峪镇西庄子村路段,为施工所需的机械和物资进入西火路开辟了通道,并于当晚抵达西火路起点。
然而由于西火路损毁严重,加之夜间视线极差,河水水位又居高不下,车辆无法进入,抢险队只能派出十几人的先锋队徒步勘探路况,项目经理郑明明就是其中一员。“我们打着手电筒,沿着山路一直摸排断点。”郑明明介绍,西火路沿途多为山区,在洪水冲击下部分路段完全消失,队员们只能沿着受损道路小心翼翼地前行,同时还要提防头顶的落石。
除了无处不在的险情,他们还面临着更大的难题——通讯。“手机和对讲机都没有信号,我们没法把摸排到的情况告知外面,只能在白沟桥设立转运点传递信息,那里是少数有信号的地方。”郑明明介绍,他们徒步走了10公里左右才找到第一个断点,随后一部分人返回白沟桥“报信儿”,其他人则继续往前探查。通过最原始的接力方式,他们最终摸清了西火路沿途八九个较大断点,为后续抢修提供了重要依据。
37岁的李兴也是养护集团四公路处养护部的一员,自27日以来,他与郑明明以及抢险队员们一直坚守在西火路抢修现场。白天他们要在现场指挥协调,确保各项抢修工作有序推进。晚上大家还要一起开碰头会,梳理当天的工作和抢修进展,并据此调整第二天的施工进度。
由于抢修任务重、时间紧,队员们的休息时间被大幅压缩。郑明明和李兴每天只能在工程车里简单睡两三个小时,其他养护工人则两班倒,需要休息时就徒步10公里走到下面的服务站。由于施工现场断水断电,大家吃饭也成了难题,每天只能靠外面的队员带点干粮上来,就着凉水啃馒头,每天只吃一两顿也成了常态。
“西火路沿线大概有十来个村庄,停水停电道路不通,村民生活非常不方便,好多人每天都眼巴巴地在对岸等着我们把道路修通。”作为土生土长的密云人,郑明明曾经参与修建了西火路,“我虽然心疼被毁的道路,但更心疼那些村民。路毁了可以再修,村民们长时间被困却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必须赶紧抢通这条生命线,让大家尽快转移出去。”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推进西火路抢修进度,北京建工养护集团成立了党员先锋队,郑明明、李兴等党员始终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力抢通西火路的过程中,抢险队员还时刻关注沿线村民的安危,随时开展救援。7月29日,郑明明一行发现多名村民被困在河对岸无法转运,队员们立即站在水中搭起人墙,让村民们抓着他们的胳膊一直走到对岸。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数日昼夜奋战,7月31日13时40分,西火路终于实现全线抢通,恢复与外界联系。至此,本市29条县级以上水毁道路全部抢通。
·对话·
就地取材加快道路抢修进程
对话人:市交通委密云公路分局规划计划科负责人王廷俊
北青报:此次密云区道路损毁情况如何?
王廷俊:全区发生险情的路段有30段,涉及兴阳线、黄下路、西火路等,损毁里程达91公里,包括道路塌陷、路基损毁、路面损毁、桥涵损毁等多种情况。
北青报:受损较严重的西火路情况如何?
王廷俊:西火路有3个比较大的断点,分别位于起点开始7公里半、18公里和23公里处。我们基本是在集全区之力抢通这些断点。比如7月30日白天西火路抢修现场大概有150套设备、900人在作业。天黑前我们又调集了大量的机械设备和人员,连夜加派力量,最终在7月31日13点40分打通了西火路全部断点。
北青报:抢通道路是按什么顺序推进的?
王廷俊:一般都是先打通主干道,再向支线推进。比如G234国道兴阳线是连接五区的重要山区干线公路,我们用两天时间先全力抢通了兴阳线,然后再逐步推进到黄下路、西火路、黄沙路这些支线。前期由于路况不明,加上设备进不来,施工效率很低,前两天每天只能修五六百米。待摸清路况把主干道打通后,设备和人一进来,效率就提高了,第三天直接就修了8公里。
北青报:抢修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王廷俊:主要还是路太难走了,一车修路材料从外面运到施工现场要走3个多小时。后来我们跟区里协商,就地取材,把河道里的砂石料先利用起来修路。这个太关键了,后来填料、调机械都快多了。这些砂石料做路基也挺好的,后续会对它们反复碾压直至压实,然后进行铺细料、上油等工序,届时道路通行能力会恢复如初。
本组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