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玉璟 常煜
“8000元赔偿款已到账,多亏了综治中心的‘一站式’调解!”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居民王先生的房屋地基受损纠纷,在县综治中心高效协调下圆满解决。这起案例背后,是兴和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基层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 走进兴和县综治中心接访大厅,“一厅二站七室四中心”的功能布局格外醒目:群众接待大厅内,律师服务站、代表委员工作站同步“出诊”;住建、劳动、涉法涉诉等7个专业调解室分类“坐诊”;“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检察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协同“会诊”。信访、公安、法院等11个部门集中入驻,形成“统一受理、分类转办、限时办结”的闭环机制,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数据显示,闭环机制运行以来,综治中心累计受理矛盾纠纷101件,已调解成功82件,调解成功率为81.2%,全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9.2%,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过去群众办事有时要‘来回跑’,现在综治中心就是‘终点站’。”兴和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师强介绍。 在兴和县,矛盾化解的“关口”正从“末端处理”向“前端预防”延伸。通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展“订单式”普法,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法律顾问定期下乡“以案释法”,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居民李阿姨感慨道:“现在遇事首先想‘找法’,不再‘斗气’了。” 基层治理的活力更来自创新机制:依托“1+3+N”网格化管理模式(1名网格员+3名协管员+N名志愿者),全县526名网格员化身“流动感知器”,将纠纷隐患化解在村社一线;“综治+村务”积分制让村民主动参与调解,“攒积分、兑奖励”机制激发自治热情。 “调解协议履行了吗?对处理结果满意吗?”每周,兴和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都会拨通当事人电话。如今,“电话回访+实地走访”双轨机制已成为矛盾化解的“标准动作”。通过“一事一回访、一案一评析”,不仅核查协议履行情况,更系统分析纠纷成因,推动治理策略迭代升级。 “回访不是‘走过场’,而是‘治未病’。”师强介绍,今年以来,通过回访发现并处置苗头性问题9起。与此同时,综治中心常态化开展的调解员专业培训、贯穿全程的普法宣传,正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社会共识。 作为“平安中国示范县”,兴和县的治理密码在于“三个坚持”: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坚持数字赋能,推动综治信息系统与12345热线、网格化平台数据互通;坚持结果导向,将群众满意度纳入部门考核“硬指标”。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兴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董晓宁表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兴和县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干部的“责任清单”,11个部门在一个大厅里“拧成一股绳”,网格员从“单枪匹马”变成“全民参与”。下一步,兴和县将深化“多中心合一”改革,推动更多资源下沉基层,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兴和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