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黄正华 陈一涵
“当一对姐弟遭受家庭暴力时,法官连夜开出人身安全保护令,这是浙江省第一张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盾牌’。”前不久,在“法治副校长牵手法治小记者”宁波法院专场成果展示活动现场,来自宁波市奉化区的法治小记者徐莱分享了感悟。 今年暑假,宁波中小学生先后走进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及11家基层法院,通过庭审观摩、模拟法庭、与法官面对面交流等环节,沉浸式体验司法公正。 “我们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法治种子。”法治副校长、鄞州区人民法院福明法庭副庭长俞露烟说。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宁波市始终将未成年人保护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治理难题,通过加强统筹协调、社会协同、部门联动、靶向施策,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少年审判唤醒迷途青春 少年审判,不止于审判。这既是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信念,更是司法实践的初心。 “以前老是和妈妈吵架,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对不起她。”在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与江北区人民法院联合举办的“蒲公英护苗”主题帮教活动现场,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小林在聆听“董黯汲水奉母”的故事时,不禁红了眼眶。如今,这名曾经的叛逆少年已顺利入职一家酒店,与父母的关系也逐渐融洽。 江北法院承办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发现,家庭关系紧张和父母教育缺位是导致小林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就像未干的水泥,我们的责任不是惩罚那些脚印,而是要让水泥凝固成坚实的路基。”承办法官说,经过半年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疏导,小林逐渐认识到错误,学会承担责任。 据了解,宁海县正在推进的“缑火计划”,悄然改变着这座小城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生态。在这里,学校可以提交问题学生“订单”,由政法委、公安机关、法院等部门“接单”实施精准帮扶,法治成为一张由多方力量织就的防护网。 “缑火计划”已延伸至更细微的社会单元。县法院联合妇联、社区搭建离异家庭子女关爱平台,已成功化解34起离婚案件潜在风险;县检察院通过法治副校长队伍摸排线索,制发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25份,让缺席的家长回归责任。 精准干预助力向阳而生 “以前觉得社区矫正就是走个形式,现在才明白,这是给我重新开始的机会。”帮教服务结束后,小黄感慨道。2023年,未满17岁的小黄因盗窃罪被余姚市人民法院判处拘役3个月。 如何帮助迷途少年重回正轨?近年来,宁波市司法局积极探索“法律援助+社会组织”“律师+社工”工作模式。面对小黄的抵触情绪,执行地司法所联合派出所民警、社区治保主任及监护人成立帮教小组,通过家庭关系修复、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精准矫治,并选派年轻矫正员利用同龄优势与小黄结对帮扶,有效消除了沟通壁垒。 如今的小黄不仅改掉不良习气,还主动参加美发技能培训。 “我已经为年少时的错误付出了代价,现在就想踏踏实实过日子。”小何不曾想到,年轻时冲动犯下的错误,会在多年后成为他融入社会的阻碍。 2008年,16岁的小何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改过自新后,小何想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却因有犯罪记录被拒。 鄞州区人民检察院调查发现,小何的未成年犯罪记录应依法封存。经多方协调,后台数据最终屏蔽了该记录,小何如愿握住了人生的新方向盘。 惩戒不是终点,挽救才是方向。宁波积极探索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在海曙、鄞州试点,根据未成年人行为的严重程度、心理偏常状况、日常表现情况等,对辖区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截至目前,累计对400余名罪错未成年人进行分级干预、帮教矫治,助力考入大学10人、精准匹配工作39人。 法治教育点亮少年心灯 2024年3月,浙江省专门学校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后,宁波市强化系统思维,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教育共牵头、部门强协同”工作格局。通过建立市县两级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教育、公安等15个部门及法学专家、医院、学校等社会资源,共同推进专门矫治教育。 今年元宵节期间,宁波法院宣讲团走进专门学校,与学生围坐交流,解答就业就学等实际困惑。自去年10月专门学校建成投用以来,此类帮教活动已成常态。宣讲团每周三固定授课,通过模拟法庭、法律情景剧等生动形式开展法治教育。 “和法官叔叔阿姨们谈心后,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专门学校学生小成道出大家的心声。 据了解,宁波市出台专门教育实施办法,全链条完善“进—教—管—评—出”制度机制,确保专门学校学生均获得“一生一策”矫治方案。专门学校的投用,推动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涉未成年人案件数与起诉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3%和23.4%,涉案未成年人数量及被处理人数同比下降8.5%。 全域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网 未成年人保护并非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一场由多方力量响应的“大合唱”。 2024年12月11日,宁波市青少年个案管理中心揭牌成立,由甬尚慈善社工服务中心统筹运营。 在接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求助后,甬尚慈善社工服务中心启动上门预估机制,制定从个人、家庭到学校的三层介入策略,联动医院、政府部门等多方社会支持力量,并由所在地青少年社工持续跟进。 今年暑期,宁波市委社工部全面启动来甬“小候鸟”关爱服务工作,通过社区暑托、安全体验课、巡查实践等多种形式,累计惠及“小候鸟”11万余人次。这些举措切实解决了众多在甬打拼的新就业群体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实际难题。 据介绍,宁波市通过一系列机制建设为“护苗”行动注入法治动能:全市751所中小学校已配备1342名法治副校长,建成市、县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家,强化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乘数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