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法制日报

4年处置资产3.5亿元化债24.8亿元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11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马利民
□ 本报通讯员 谷才霞

  “我们的血汗钱和断缴的社保,还能拿回来吗?”眼看着奋斗数十年的食品工厂大门紧闭、机器蒙尘,191名职工心情沉重无比。
  而大门的另一头,企业经营者面对堆积如山的债务和22件执行案件,也叹气连连,一筹莫展。职工的生计与企业的困局交织成一道严峻的考题摆在四川省蒲江县人民法院面前。如何破冰前行,既守护民生底线,又盘活沉睡资源,为地方经济注入活水?一场关乎司法智慧与担当的突围战就此展开。
司法智慧助企“破”局重生
  这桩牵涉到191名职工的破产清算案,堪称一块集结了多重困境的“硬骨头”。2025年2月,该食品加工企业核心资产以5600余万元成功拍出。但职工债权高达1207万余元,其中821万余元因抵押财产优先权面临清偿无望的巨大缺口。
  面对棘手的局面,蒲江法院迎难而上,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在县委政法委的组织下,法院迅速联合人社、税务、信访等多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形成攻坚合力。
  法官与破产管理人主动靠前,建立职工微信群,24小时在线答疑解惑。7家金融机构在法院的积极沟通下一致同意按比例让渡合计821万余元的担保权益,优先用于全额清偿职工债权。悬在191名职工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他们的1207万余元债权获得全额清偿。
  “我们还随案向相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蒲江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委高红城介绍说,针对欠缴社保金的利息应滞后于职工债权受偿、其滞纳金不属于破产债权以及二者的计算期间和范围等问题,法院通过司法建议指出现行某部门缴纳系统的局限性,助推系统升级,保障破产案件中职工合法权益。
  同时,成功接盘资产的某食品公司在地方政府和法院的共同推动下,积极返聘部分原企业员工,为他们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一场看似山穷水尽的破产清算,在司法的有力托举下,最终实现职工权益保障与企业资源盘活重生的双赢。
“执转破”高效化解执行积案
  该食品加工企业破产清算案之所以办理得如此成功并非偶然,它是蒲江法院近年来系统构建破产审判新机制、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的一个缩影。
  这套机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准识别与高效协同,蒲江法院打破“执行”与“破产”的壁垒,在执行阶段就敏锐筛查具备破产条件的企业。近年来,通过“执转破”高效化解数起执行积案。
  资产处置僵局是破产审判的普遍痛点,蒲江法院的破局之道在于将司法程序与政府招商引资深度绑定。在这起破产清算案中,面对资产处置僵局,蒲江县政府积极牵头,联合县投促局、县税务局、县经科信局等单位多方发力,为企业入驻开辟“绿色通道”,并给予税收减免政策,最终不仅顺利完成资产拍卖,还引进了优质企业入驻,促进了园区建设发展。而对于尚有挽救价值的企业,法院则积极探索预重整路径,提前介入识别重整可能性,近4年使两件预重整案件顺利转入重整程序。
  近4年来,蒲江法院破产审判累计高效处置资产总额3.5亿元,为市场释放土地资源94.5亩;化解巨额债务24.8亿元,稳妥清理丧失造血功能的“僵尸企业”;运用预重整、重整、和解程序成功挽救困境企业,引入战略投资2.8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生产要素的重新激活,是市场“堵点”的有效疏通,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留下的坚实足印。
“四访+”护航民营经济发展
  蒲江法院创新构建“四访+”大联络体系,通过法院全员下沉,常态化走访企业园区、镇街村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果农茶农四类主体,将司法服务的触角精准延伸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据了解,蒲江法院对20家重点企业和3大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走访,“一对一”倾听诉求、“面对面”把脉问诊,对收集到的27项企业涉法涉诉痛点和司法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法律服务和解决方案。此外,法官们还深入猕猴桃园、耙耙柑林、茶叶基地等,结合蒲江特色农业送上“法治体检”,并带着鲜活案例现场为农户解读合同风险、维权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的法治动能。
  “走访只是第一步,蒲江法院将‘四访+’中听到的‘心声’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招’。”蒲江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吴爽说,蒲江法院出台《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措施》十四条,绘制清晰的安商惠企司法路线图,并发布涵盖物权、合同、知产、用工等9大方面的《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提示》,为企业精准“排雷”。
  在“破”与“立”的辩证中,蒲江法院正以法治为笔,勾勒出护航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