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 本报通讯员 白恩龙
曾被酸雨蚀出蜂窝状孔洞的花岗岩纪念碑,在防腐蚀涂层的呵护下,泛着珍珠母贝般温润的光泽;昔日被杂草秸秆侵占的角落,如今铺展着生机勃勃的新绿;遗址边缘的纪念墙也恢复一新…… 这是前不久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人民检察院组织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干警再次踏上羊马河战役遗址,开展公益诉讼保护革命文物“回头看”时看到的一幕。 时光回溯至1947年4月,转战陕北的西北野战军在羊马河地区打响关键一战,歼灭国民党胡宗南部76师135旅4700余人,羊马河战役的胜利在革命史册上镌刻下不朽篇章。1985年,原子长县政府在主战场竖起纪念碑,让英雄的故事有了具象的依托;2008年,这里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2021年4月,子长市检察院的干警在履职中发现,在这片镌刻着烽火岁月印记的革命遗址保护范围内,周边村民日复一日地农耕活动正悄然啃噬着历史的肌理:收割后的秸秆被随意堆放在墙角、路边,不仅挤占了遗址空间,更在堆放中渐渐霉变,一点点侵蚀着革命文物的原始风貌。原本让人肃然起敬的红色地标,在农作物的包围和秸秆的堆砌中,不禁悄然褪色。 保护革命文物,检察机关在行动。子长市检察院组织干警踏遍遗址每一个角落,实地勘查土地使用情况,耐心走访周边村民与相关单位,倾听民意,了解遗址被占用的深层原因,查阅史料、土地权属文件等资料,细致梳理案件脉络,精准厘清遗址保护范围、土地归属等关键问题,为后续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在明确案件症结后,子长市检察院精准发力,向市文旅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及时制止非法占用行为,推动恢复革命文物的历史原貌。 针对涉案土地属羊马河村集体所有这一难题,子长市检察院主动牵头组织文旅局、余家坪镇政府与羊马河村委会召开圆桌会议,在坦诚交流中阐释保护红色遗址的重大意义,协调各方诉求,最终凝聚起“守护红色根脉”的共识。 在多方力量的协同攻坚下,红色遗址上的杂物彻底“清零”。曾经散落的废弃物被一一清运,地面被细致清扫,那些农作物留下的痕迹,也在时光的流转与精心的整治中渐渐淡去,遗址原本的轮廓愈发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随着子长市园林绿化站量身定制的规划方案落地,2000棵连翘、500株榆叶梅、1000株蔷薇、15棵云杉相继扎根,一片以“检察公益诉讼”命名的林子悄然生长,让红色遗址在绿意映衬下更显厚重与生机。 如今,在这片曾见证烽火硝烟的土地上,政府重视、资金保障、社会参与、逐步推进的保护新格局已然形成。当风再次掠过羊马河的层林,沙沙声里不仅有历史的回响,更有新时代检察人守护红色根脉的坚定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