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雪阳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院长)
在过去的数年间,你们用勤奋与智慧书写了青春的华章,用坚持与拼搏赢得了今天的荣光,如今,大家即将告别熟悉的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相信,你们此时此刻,心中充满喜悦,但同时也会夹杂一些伤感;充满期待,但也会对前途略有不安。作为院长,我谨代表学院为你们送上临别前的嘱托。 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题目非常大,但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别重要,希望与你们共勉。 第一,我们应当坚守法治信仰,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提出一个观点——“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我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曾通读《法律与宗教》这本书,其条分缕析的历史厚重感和众多精彩的论断令人折服。不过,坦诚地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认为这个观点主要具有宣传价值和比喻意义,信仰和法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然而,随着年岁的增加、生活和工作阅历的丰富,特别是担任院长以来,我有两点新的感受:其一,伯尔曼所称的“法律”,并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国家法,而是所有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则;其二,依照合理的规则而不是其他因素来化解纷争,应当成为我们的信仰、习惯和主要生活方式。 从我的观察和比较来看,学院的老师普遍信仰法治,习惯于在规则框架内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除非遇到不可抗力或重大情势变更,否则一般不会提出突破规则的要求。在老师的熏陶和指导下,你们也基本上适应了法治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能够坚持在各种规章制度设定的规则框架内,依法处理各种合作和竞争关系,因此也可以说都建立了对法治的信仰。 你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要继续坚守对法治的信仰。坦率地说,在社会生活中,坚守法治其实挺难的,因为这种信仰要求我们不因利益诱惑而动摇、不因困难压力而退缩。 第二,我们应当常怀敬畏之心,做德才兼备的担当者。 将你们培养成为精通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全部内容。如何培养既具有法律职业能力,又具有同理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 你们即使才华横溢,也要对法律和社会常怀敬畏之心,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或者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都能够以冷静的头脑、温暖的心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成为社会可以信赖的、受人尊敬的、德才兼备的法律人。 第三,我们需要拥抱时代变革,做守正创新的践行者。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因为经济形势的原因,你们的就业工作本来已经非常困难,科技的发展看上去又要给初级法律人的就业工作雪上加霜。不过,垂头丧气、自怨自艾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并在深思熟虑中不断找到自身的价值,应当是苏大法律人的精神。有很多工作不久的新生苏大法律人,他们不是将“考公考编”作为自身的主要或者唯一的职业目标,而是乐于将自身称为“跨界融合者”,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变革,积极投身于投资并购、不良资产处置、企业出海、乡村振兴、民商事社会纠纷调解和化解等诸多社会和产业发展领域。还有已经毕业很多年的杰出校友,他们正在积极跟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积极研发纠纷处理领域的人工智能体,并取得了许多令人赞叹的成果。 面对当前尤其严峻的就业压力,学院召开了应届毕业生就业促进专题工作会。会议讨论决定,就近期工作而言,学院要积极完善自身促进就业的体制和机制,做好访企拓岗、就业信息匹配等工作。就长期工作而言,学院要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进一步夯实你们的知识根基和法律实务能力。同时,你们作为新时代的法律人,需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工作、拥抱变革,做守正创新的践行者。 毕业典礼之后,你们将从“学生”转变为“校友”,但王健法学院永远是你们的家。虽然这个“家”并不完美,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学院永远是你们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坚强后盾。希望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章为作者在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