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向“科技、时尚、绿色”转型,我国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创新动能、品牌附加值提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仍具备广阔的优化空间与进阶潜力。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鲁美染服学院”)接受“辽宁省2025年全省决策咨询和新型智库委托研究课题——关于辽宁省加快推进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委托,依托东北地区艺术设计教育资源优势,以科研促教学,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核心动能。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创新要素高效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此,鲁美染服学院成功构建了“四维一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体系,协同发力,形成了创新要素闭环流动、教育科研与产业升级互哺共生的有机生态。
协同育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集群内龙头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建实体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授课、共同评价。通过企业导师制度,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升实战技能和创新能力。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定期评估人才培养效果,确保输出人才符合产业升级需求。
全面推行“项目制教学”。将企业真实课题(如新品开发、品牌升级、市场调研)嵌入核心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完成从“概念—设计—打样—市场策划”的全流程实战。例如,在染织服装设计课程中,学生团队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开展市场调研、创意设计、面料选择、打样制作及市场推广方案策划,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施“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术导师由校内资深教授担任,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创新思维;企业导师来自合作品牌的资深设计师或管理层,指导学生将创意转化为符合商业逻辑的落地方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创意设计 赋能产品与品牌价值提升
设立区域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深度挖掘东北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工业遗产等特色IP,进行现代设计转化,为集群企业提供高附加值设计方案。整合校内外资源,举办创意设计工作坊与国际交流活动,建立数字化设计数据库,助力企业精准把握消费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
打造“鲁美设计”品牌联盟。学院作为信用背书和创意平台,筛选优秀学生、校友设计师与集群内优质制造企业结对,共同孵化新锐设计师品牌。通过定期举办对接会及成果展示活动,推动原创设计快速转化为市场产品。引入行业导师团队提供商业指导,建立品牌孵化评估体系,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举办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年度活动。将毕业设计秀升级为“东北时尚节”或“可持续设计峰会”,吸引全国买手、媒体、投资者。设置主题展区、设计师工作室开放日及产业论坛,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担任评审,发布年度设计趋势报告,打造集群展示创新成果和对接资源的核心窗口。
技术研发 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共建先进纺织材料与数字技术实验室。与企业联合投入,聚焦智能穿戴、3D织造、生物基材料、数字印花等前沿领域研发,共享知识产权。整合创意设计与数字技术资源,建立开放创新平台,邀请设计师、工程师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研发项目,实现设计原型快速迭代与市场测试。
开展数字化设计流程推广计划。向集群内中小企业推广3D服装设计、虚拟试衣、数字孪生等技术,降低打样成本,提升研发效率。设立专项技术支持中心,提供定制化培训模块与在线资源库,组织季度性工作坊,为企业提供实操指导与案例分析。
参与绿色与可持续设计标准制定。联合行业机构研究制定区域性绿色设计评价体系,为集群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设计顾问服务。建立绿色设计数据库与案例分享平台,定期发布行业优秀实践案例。开展年度可持续设计竞赛,激励企业创新应用循环经济模型,增强国际市场绿色竞争力。
平台建设 畅通要素流动渠道
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产学研服务平台。线上平台展示学院成果、专家库、专利技术,发布企业需求;线下设立成果转化办公室,提供法律、金融、孵化等“一站式”服务。构建动态设计数据库,整合全球时尚趋势及可持续材料库,建立双向反馈机制,确保创意成果高效转化。
设立产业集群创新基金。争取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吸引企业投入,以“揭榜挂帅”形式支持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优先资助融合创意设计与前沿技术的项目,如智能面料或可循环材料开发。由学院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同评审,确保项目成果快速应用。
构建校友经济生态圈。激活鲁美在时尚、艺术领域的强大校友网络,引智引资。设立“鲁美校友创新中心”,定期举办校友设计周、产学研对接会及国际时尚论坛。建立校友项目孵化专项基金和资源共享数据库,推动联合申请专利或标准制定,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鲁美染服学院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创意设计为核心、技术研发为支撑、平台建设为枢纽的产学研融合生态,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发挥了区域创新策源地的作用。这为辽宁及东北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设计引领、技术驱动、品牌增值、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与创意动能。
(孙晓宇 赵 莹)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