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经济日报

纵深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着力提升财经人才培养质量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8版: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来,山东财经大学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财经高校办学特色,坚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引领,以思政主课堂固本、社会大课堂砺行、特色红课堂铸魂,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有效贯通“三全育人”实践路径,为培养德才兼备的财经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夯实思政主课堂 筑牢育人主阵地

深化思政课程创新,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实施“主—辅—补”三梯进阶式授课模式与“红色融课”项目,以教材主题主讲夯实理论根基、以地方红色文化案例辅讲增强实践感染力、以经典文献研读补讲提升思想深度,着力打造“理论透彻、实践鲜活、思想深刻”的思政金课。

强化课程思政融合,实现知识与价值统一。学校以“双万计划”为牵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校—院—师”三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校—省—国家”梯次衔接的高水平课程雁阵,实现所有专业课程全覆盖、教学全过程融入,“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日益浓厚。截至目前,累计获批53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数量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和山东省属高校前列。在近期公示的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中,学校20门课程入选,获批数量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和山东省属高校前列。

双轮驱动同向同行,彰显协同育人效能。学校将构建高质量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作为重中之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结出硕果。近年来,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2项;2门课程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课程入选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师在国家、省级思政类教学比赛中获奖20余人次;出版思政类教改专著20余部;入选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以上集体与个人荣誉表彰近50次,思政工作的体系化能力与整体性效能持续提升。

用活社会大课堂 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

育人为本,打造社会实践新模式。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实践思政”育人理念,深度融合思政主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积淀形成了实践育人特色品牌——“三千计划”(组织学生进“千乡村、千企业、千社区”),并系统推进以“三千计划”为主线的社会实践体系。通过学术实践、主题实践和专项实践3大板块,将社会实践纳入本硕博人才培养学分体系,真正打造了“贯穿全年、覆盖全员”的实施体系,有效拓展了实践育人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在实践中真正读懂“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答好“使命卷”,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以赛促创,贯通能力培养新路径。为积极适配新财经特色人才培养需求,学校推动“实践经历—专业思考—创新实践”有效转化,系统引导学生参与从创新训练计划到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全程培养。此外,学校持续优化创新竞赛育人工作体系,整合调整校内与创新教育相关部门职责,深化竞赛信息服务和院系协同机制,大大提升了学科竞赛组织效能,加速赛创互促循环。

学校实践竞赛融合育人成效显著,立项的社会实践项目年均组织社会实践团队2000余支,实践学生1.6万余名,参与指导教师900余名,形成各类高质量调研报告2000余篇。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8人;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重要竞赛中获得全国奖项82项,其中国家特等奖、金奖、一等奖等12项,银奖、二等奖等26项,铜奖、三等奖等44项。

打造特色红课堂 厚植经世济民报国志

学校充分挖掘齐鲁大地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新财经人才培养全过程,让红色文化成为涵养学生品格、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力量。

坚守红色育人阵地,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校精心建设红色会计展览馆等校内文化阵地,深入挖掘红色会计、红色金融等史料,系统收集账簿、票证、教材等实物文献,建成高质量红色教学资源库。将红色基因全面融入课程体系,优化本科生《会计史》教材,开设《红色会计史概论》《中国金融史》等课程,撰著《北海银行红色金融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十讲》,建立红色金融教学资源库,推动红色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拓展红色实践场景,创新沉浸育人模式。学校注重红色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山东省及周边丰富红色资源,组织学生赴临沂山东革命根据地北海银行博物馆等地开展实地考察与创新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活动延伸课堂半径,提升学生对红色历史的实践认知和情感认同,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红色基因培植有机结合。

丰富红色教育形式,提升铸魂传播效能。学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常态化举办红色主题讲堂、讲座,邀请专家阐释红色财经思想精髓,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创新开展红色文化师生演出活动,学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前路》,让红色故事浸润人心,显著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传播力和育人实效,引导学生在红色氛围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效,彰显大思政课育人成果。一方面,搭建大型对接平台,近5年,学校举办大型校园双选会18场,累计有4745家单位参与,提供超过14.4万个岗位;主办“小而精,专而优”的分行业、分学科校内双选会176场。除双选会外,5年来,共接待20682家用人单位来校开展校园招聘,提供就业职位数达200.24万个。另一方面,拓展跨区域求职与宣传,组织师生参与跨市、跨省重大人才招引活动23场次;开展“送才入企”“访城拓岗”系列行动,参与学生超6000人次,深入践行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达94.95%,对学校就业服务满意度常年高于95%。

(查玉喜)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