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经济日报

以美铸魂 扎实推进高校美育浸润工作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8版: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美育是素质教育,是审美教育、心灵教育、情操教育,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完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优秀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浸润新路径,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和中华美育精神融入美育教育体系,优化课程建设、丰富实践活动、创新文化育人,以美铸魂的大学生美育浸润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理论筑基 强化课堂美育浸润水平

美育课程是知识传授、价值引导与观念确立相辅相成、高度一致的教学活动。课堂美育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浸润的主渠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着力整合各学科中的美育资源,持续发挥课堂美育的精神陶冶与人格塑造作用,有效提高协同育人质效。

优化美育课程设置。学院加强美育课程建设,优化升级美育类课程,先后开设《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沂蒙民间音乐》等专业核心课程与艺术鉴赏通识选修课。同时,合作开设《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原始社会的乐器》等高质量的美育在线课程,共同建设“美育教育协同共享智慧教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美育课程资源。其中,《视唱练耳1》获第三批山东省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立项。

丰富美育课程内容。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举办“典籍里的中国”古谱诗词音乐会,精心选取《诗经》《楚辞》等中华典籍里的经典篇章。师生通力合作,生动展现中华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与深邃意境,让学生们在悠扬的古韵中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举办美育大讲堂,邀请学院资深教授或特邀文化学者主讲,专家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经典诗篇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深刻阐释这些经典作品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实践强根 推动实践美育浸润落地

美育浸润实践是高校美育实施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的转化、是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纽带。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不同层面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意识。学院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的理念,着力深化美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配合、相融合的全员覆盖,推动实践美育教育落地落实。

举办艺术活动。学院举办多种形式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身临其境的过程中体会美、理解美、创造美。例如,主办校美育教学实践暨“舞彩缤纷”二十周年专场汇报演出、校2025新年音乐会;举办舞蹈学美育专场毕业汇报演出、音乐学毕业音乐会等,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展现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强化学生社团建设,院弹拨乐团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演出形式相结合,让优秀的音乐作品得以传承、让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和发展,入选第五届民乐“艺”起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新春线上音乐会公益展播。坚持以赛促教,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第二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山东省合唱戏剧艺术节”等比赛竞赛,均荣获佳绩。“创梨园”柳琴戏社团受邀参加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并荣获“明日之星”优秀社团荣誉称号。

开展社会实践。学院全面落实山东省相关单位对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美育实践活动、美育课程教学等美育浸润团队进校园系列活动,美育浸润成效显著。例如,“音乐无界,天下无孤”实践团通过实地学习、艺术疗愈、红色宣讲、美育实践等方式,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实际行动关爱300余名孤困儿童,获评2024年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团队”。

文化熏陶 创新文化美育浸润路径

高校美育文化创新发展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充分发挥美育教育全面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学院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着力创新文化美育浸润路径,大力传承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提升美育浸润质量,开创美育浸润新局面。

强化传统文化浸润抓手。学院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着力激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浸润力量。例如,先后主办柳琴戏、山东梆子等10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培训班,促进非遗在校园和社会的双向传承,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非遗传承创新之路,培养了众多“既能坚守传统、又能开拓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创新革命文物浸润策略。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沂蒙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学院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重任,以“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沂蒙革命文物‘两创’发展研究与音乐实践创新团队”等为抓手,深入挖掘沂蒙革命老区鲜活历史的育人价值,构建“革命文物+思政教育”新范式,利用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形式,把沂蒙精神“唱出来”“演出来”,实现革命文物赋能美育铸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革命英雄题材的《沂蒙长风》、获批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的《沂蒙正红》,以及获得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的民族管弦乐《沂蒙史诗》、舞剧《渊子崖》等众多沂蒙革命主题文艺精品,共同打造了“以艺化史、以艺铸魂”的美育浸润新路径。

(马银瑜)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