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人民法院报

南粤“枫”景正浓

日期:06-05
字号:
版面:第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第一版  

    闻令而动,听令而行!

    广州铁路两级法院集中管辖广州地区行政纠纷。为从源头实质化解行政争议,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与广州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联合成立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

    “来到中心的案子,虽然有很多被成功调解,但都已成诉,有的还是二审,未能实现源头解纷的目的。要更好实现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矛盾发生初期是关键。”广铁中院党组一班人认为。

    各方推动下,广州黄埔、白云、花都、荔湾等若干个区级调解工作站,以及市公积金中心、税务、交警若干个部门条线调解工作室,相继孕育而生。

    4月3日,记者实地走访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首个区级工作站——黄埔工作站。

    “工作站设在广州市黄埔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17个入驻部门开设了31个接待窗口,囊括全区所有涉及基层治理职能的部门。中心解决不了,可以来站里寻求调解员帮助,碰到难题,还可申请法官远程视频或现场指导。”黄埔区司法局局长黄娇娥对记者介绍道。

    “目前,工作站已成功调解608宗行政争议,成功率高达74.8%。”提起成绩,黄娇娥满脸自豪。

    广州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成立以来,以调解撤诉或司法确认方式化解纠纷5823件,成功率达60.8%。

    解纷机制向前延伸,调解力量持续向下沉。在广东省委“1+6+N”机制的推动下,全省镇街综治中心已成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主战场”。

    目前,全省法院派驻人员600余人,入驻综治中心近700个,通过指导人民调解、参与联调化解,支持全省更多镇街综治中心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中心吹哨,部门报到!

    “镇街一级综治中心类似社区诊所,县区一级则更像综合医院,对群众信访投诉、纠纷解决、法律咨询等一窗受理、统一分流、多方化解,‘小毛小病’诊所看就行了,稍复杂点的到‘综合医院’,‘疑难杂症’最后再去法院这家‘三甲大医院’,这样就形成了‘非诉挺前、诉讼断后’的递进式分层过滤机制。”在黄埔综治中心采访时,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帆告诉记者。

    中心“一根针”,连起“多条线”。至此,广东在纠纷源头化解上思路日益清晰:省市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政策支持,推动优化制度设计;县区层面加强资源整合、联动解纷,推动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镇街层面加强融合共享、协同治理,充分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如今,基层人民群众的口头禅“有事去法院”,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有事找中心”。

    矛盾“最前一公里”如何成为解纷“最优地”

    “孩子的打闹,怎么就成了‘霸凌’?我要告你诽谤!”

    “娃手被戳伤,没一点道歉的意思,在群里发怎么了?”

    两个家长正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东联社区诉源治理工作站“理论”,火药味十足。

    原来,一名小学生用笔戳伤同班同学,受伤孩子家长要求道歉未果,就在家长微信群“曝光”,对方家长遂报警认为构成诽谤罪。

    “我刚请教过法庭了,群里说‘霸凌’严格意义上不构成诽谤,且你家小孩戳人在先,这事真闹到法院你也赢不了。”驻站调解员麦兰诗对戳伤同学孩子的家长说。

    麦兰诗又找到受伤孩子家长说:“对方有错,但你也不应将‘霸凌’发到群里,孩子不受影响才是最好的结果。”

    后双方达成互相道歉的调解协议。“今天这事,如果不请教法官,没这么快调好,后面闹到法院就更麻烦了。”麦兰诗说。

    这是近日,记者在佛山市南海区采访时亲历的一幕。

    类似这样的纠纷,该站今年前4个月已调处了46宗。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枫桥经验”的核心。

    如果说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那么村委社区就可以说是化解矛盾的“最前一公里”。

    如何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让村委社区这一矛盾的“最前一公里”成为解纷的“最优地”“最优解”?佛山南海的探索是让解纷力量再向前迈进,直抵解纷“最前线”,在村委社区成立诉源治理工作站。

    “我们发现,不少纠纷发生后,老百姓往往不直接去镇街,而首先选择村委社区,镇街的调解力量没法第一时间触达,村委社区又经常化解不了,兜兜转转来到镇街,解决起来比初期就更难了。”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院长万选才说。

    “为实现矛盾第一时间触达,同时发挥村社在化解属地矛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推动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实现最快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真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小事自然就不出村了。”万选才补充道。

    “镇街有那么多力量下沉吗?”记者提出疑问。

    “工作站日常主要依托能力强、有威信的村委社区干部,区司法局也统筹全区人民调解员轮值指导,没增加编制,只是原来坐在镇街‘等’纠纷,现在沉到群众一线‘解’纠纷。”南海区法院丹灶人民法庭庭长冯载勋说。

    “绝大多数纠纷村委社区干部和人民调解员就化解了,极少数复杂的才通过智慧法庭系统连线法庭,或邀请法官现场指导,法庭也会定期组织调解培训。”冯载勋表示。

    佛山南海依托法庭加强对村委社区诉源治理工作站解纷的指导,是广东法院立足于“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以能动姿态服务纠纷化解“最前一公里”的生动写照。

    目前,在420个人民法庭外,广东法院还建立789个诉讼服务站、法官联络点,228个网上巡回法庭,下沉力量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的解纷服务。

    从湾区到山区、从城市到农村直至偏远山区海岛,广东各地纠纷源头化解“枫”景正浓:华侨之乡江门,依托“村巷法官”特色平台,建立精准指导调解、壮大调解队伍、靶向施治预防机制,“精准滴灌”指导调解标准和尺度,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仅新会区一个基层法院去年就指导人民调解员化解纠纷3813件;粤北山区乳源瑶族自治县,打造调解员“村村通”工程,各村委社区至少聘请1名特邀调解员,还包括瑶族有威信的长者在内,用“乡音乡情”把矛盾化解在小,去年指导化解纠纷690件,法院收案数下降5.1%;荔枝之乡茂名高州,推动建立488个村居司法惠民服务点,指导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村长、老支部书记、退休干部组成的“五老”调解员把矛盾化解在一线,去年指导化解纠纷3000多件,万人成讼率连年下降……

    广袤的南粤大地上,一幅系统整合、贯通协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纠纷前端治理“枫”景画,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