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干警们渐渐放下“思想包袱”。截至5月28日,剑川法院15名员额法官在法答网上提问34条,27个问题得到回复。
作为剑川法院的法答网“头部用户”,马登人民法庭副庭长孟自成一个人便贡献了6个提问。
“之前长期在执行局工作,2023年4月才来到法庭。刚开始由于审判经验不足,时常感到迷茫。好在法答网很快上线运营,帮了大忙。”孟自成说。
孟自成的第一个提问,源于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肇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失控侧滑,造成行人受伤、车辆受损,被交警部门判定全责。审理时,肇事车辆的保险公司以“交强险”无责任代赔为由,要求追加案外车辆的保险公司为被告。
“被撞行人非被撞车辆车内人员,且肇事车辆负事故全责,申请人追加案外车辆保险公司为被告无事实和法律依据,不应准许。”当时,孟自成做足功课,内心已经有了一个判断,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把问题和想法提交到了法答网。
很快,孟自成就收到了答复。
“答案和我自己的判断一致,那一瞬间特别高兴,感觉稳了。”果然,孟自成对该案作出依法宣判后,双方当事人没有上诉。
提供权威范本、打通交流渠道、统一裁判尺度……案例库和法答网,高效解决困扰审判一线的实践问题,为身处边疆基层的广大法官提供了极大便利。
“互联网时代,案例库和法答网是我们基层法院提升审判质效的必备工具。”杨龙璋表示。
在院领导的4个提问中,杨龙璋占了2个。问题之一,事关一起民间相邻纠纷。
为了一条屋檐沟、一面墙壁,数十年的邻居互不相让。审理期间,杨龙璋联合村支书等各方多次调解,一直没能破局。
“两家有积怨,一纸判决恐难解开心结。新时代司法审判要转变理念,寻求实质性解纷。所以判决之前,还要再试试调解,也希望从上级法院的答复中得到新的启发。”看着法答网上“待回复”三个字,杨龙璋期待着。
如何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大力促进案件审判质效提升?
——创新探索“阿夫甲调解法”诉源治理新品牌
做强诉源治理,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可以有效防止矛转民、民转刑、刑转命,为综合提升审判质效提供有利条件。
大寒刚过,闹得不可开交的三户太平村尹姓村民,怒气冲冲来到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求为多年未解的屋檐沟及道路通道问题“评评理”。
“大家彼此沾亲带故,都是老邻居。凡事多想想咱们白族的‘三尺屋檐沟’,互相谦让一些,日子更红火嘛。”
调解现场,马登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太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李富生、李宝昌等多名人民调解员,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劝说当事人重归于好。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本着邻里和谐的目的,各自留足屋檐沟和道路通道,为邻居排水及通行提供方便。
为确保调解协议得到有效履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引导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后,孟自成为这起相邻纠纷人民调解协议出具了司法确认裁定书。
“我们以后都不吵了,还是好邻居。”拿到裁定书,当事人纷纷表示,一定会自觉严格履行调解协议。
如何发挥人民法院的法定职能,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剑川法院创新探索的“阿夫甲调解法”,在当地备受喜爱。
立案庭负责人李唐杰告诉记者,“阿夫甲”是“老友”的白族称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对“阿夫甲”最好的写照。“阿夫甲调解法”在化解矛盾的同时,注重建立和修复当事人之间和谐关系,利用白族契约文化引导双方信守承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阿夫甲’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我们希望当事人像‘阿夫甲’一样,诚信友善、友好协商,哪怕曾经剑拔弩张,最终也会握手言和。”作为地地道道的白族人,在李唐杰印象中,白族人民秉持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其传统理念中,诉讼是双方关系破裂后最无奈的矛盾解决方式。“大家内心更希望通过调解化解矛盾。”
孟自成也表示,村民已经养成了习惯,“有问题先找村里”。
剑川法院加强对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组织人民调解员集中培训、“包村”“包片”党员干警下沉村(社区)指导、邀请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巡回普法、以案普法等多种形式,将“阿夫甲调解法”的精神传递到诉源治理的最前端。今年以来,340件矛盾纠纷在剑川县的村(社区)、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得到化解,积极推动人民法院审判质效的提升。
孟自成所在的马登法庭是剑川法院唯一的派出法庭,辖区有汉族、白族、回族、彝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这里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怎样利用好这一优势,做深做实诉源治理?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孟自成脑海中。
他观察到,面对纠纷,彝族同胞习惯以“讲理”的方式解决,基本不会提起诉讼。彝族村里德高望重的“头人”,一般对村民具有相当的感召力。
“如果将类似彝族‘头人’这样的少数民族人士纳入调解员行列,对他们进行法律指导和培训,推动矛盾就地化解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最终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孟自成一吐为快。
基层法院扎根社会最前沿,如何让“公正”这个根本要求在基层司法实践中更可及,让“效率”这一百姓期盼更可感,位于西南边陲的剑川法院,勇于探索,不惧担当,努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写好提质增效大文章。
对此,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童晓宁有着更长远的思考,“要转变理念,用能动履职打破困境。要以问题为目标和导向,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机制、改革创新,努力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举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良风善俗,提升法治文化治理效能,持续推动审判质效再上新台阶。”
结束对剑川法院的采访,再次回望这片民族气息浓郁的红土高原,记者不由眷恋起这座千年古城蕴含的文化底蕴、丰收希望和诗意时光。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实现了交汇,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有了新图景;在未来,我们足以相信,剑川法院将继续深耕边疆民族文化沃土,彰显法治的温暖和力量,不断谱写“公正与效率”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