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一名厅官,退休已8年,名字早就淡出了新闻媒体,却突然成了纪检监察机关公号“重要发布”的对象,一时引起人们的热议。8年其实不算退得久的,此前还有退休十几年的干部被查的消息。放眼全国,这种案例不在少数:甘肃省白银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查退休10年了被查,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主任刘张君退休8年后被查,内蒙古煤田地质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振林被查时已经75岁……而日前江苏省纪委监委网站更是发布:已退休近22年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原执行庭审判员刘其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审查调查。
对于退休干部落马的问题,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退了这么久还抓?以前可是把一个领导干部退休当作“安全着陆”的呀!
这种想法,当然跟不上时代了。强力反腐十年来,早就打破了“退休就是安全着陆”的“铁律”。现在,不仅退休不是“安全着陆”,就算逃到国外,也不能认为是“溜之大吉”。只要干了贪腐之事,就没有什么“安全”可言,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反腐败没有“休止符”,只要存在腐败产生的土壤,反腐败就一刻也不停歇,腐败分子也休想高枕无忧。
当然,心存侥幸的人,总是难以杜绝的。有的贪腐分子见纪委监委一直不动手查他,便以为组织拿他没办法,于是不仅不收手、不收敛,还继续毫无顾忌见钱就捞、见利就抢,甚而“言传身教”带坏了下一代。所以,虽然反腐败力度持续不减,但腐败存量和增量依然存在,一些近年来走上领导岗位、掌权并不久的年轻官员,由于存在着错误的观念,纪法意识极其淡漠,也很快成了警示教育片的“剧中人”。
有的旁观者见某些贪婪之徒过得平平安安,也因此认为落网的只是一些“运气不好”的人,但凡运气好一点,弄点不义之财并无严重后果。这些人,因此依然奉行社会流行的庸俗文化,把偶然当必然,把必然当偶然,想事情不过脑子,看问题缺乏逻辑。对这种旁观者,只有用大量的事实来教育,他们才可能从梦中惊醒,转变观念。
还有的举报人,见举报之后一段时间没动静,便按捺不住,想当然地认为“官官相护”,以为纪检监察机关在包庇腐败分子,于是调换目标,转而向上一级举报纪委不作为。结果,不仅给本级纪检监察机关添乱,还在无意中帮了某些腐败分子一把……
凡此种种,都是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常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某些贪腐之事暂时没有东窗事发,不是不查,而是时候未到。这个“时候”,是受限于某些条件的,但这些条件,都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受限于人手问题。一个地方的纪检监察干部人数有限,某个阶段可能收到的线索较多,不可能同时展开调查,把每一条线索都及时处理,只能分个轻重缓急,对条件成熟的或情况严重的先处理。在同时办理数个留置案件的情况下,有些线索只能往后推一推。又比如受限于场地问题。有些地方查处一个窝案涉及多人,留置场所一时“满员”,这个案子不结,短时间内便腾不出“位子”给其他腐败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让他们先等着,一旦有“空位”,便立即动手。外界看不出动静,是因为动手之前,当然不能“打草惊蛇”。还比如,有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系统施策,正在一个领域一个领域进行专项治理,按计划还没轮到某些人,所以他们暂时毫无知觉,等等。了解了这些,就知道,纪检监察机关对腐败行为坚持零容忍,腐败分子一时得逞,不足为道,时候一到,谅他难逃。
连退休20多年的贪官都不放过,充分证明了当前反腐败的决心,还有什么理由对反腐败没有信心?对群众来说,应当用实际行动支持反腐败,而不是冷眼旁观,人云亦云。对公职人员来说,则应深刻认识到贪腐的危害之大。大量的案例表明,这种事情,只要干了,迟早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明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守住廉洁底线,千万不可心存侥幸,以身犯法触纪。身为公职人员,应好好珍惜自己的岗位,绝不能因图一时之爽,而埋下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不仅让自己日后长期难受,还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楚。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