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年光阴,从25家到589家,从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到高科技创新发展“示范田”,科创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从追赶到引领,让科技的火光点亮产业的星河,在这片“试验田”上,科创板始终引领制度创新,科创板企业家们用一次次技术突破谱写中国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初心如磐,未来可期。值此科创板开市6周年之际,中国经营报社邀请20位亲历者、见证者——共话科创板的成长与蜕变,展望改革深化下的机遇与未来。
中经实习记者 孙汝祥记者夏欣北京报道
科创板开市6年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由首批挂牌上市的25家增至589家。
更为重要的是,科创板公司已成为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目前,超八成科创板公司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创板开市6周年以来,最大的成就是构建了一个以‘硬科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平台,推动了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优质科创企业上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通过注册制改革,大幅降低了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
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589家,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公司上市后,呈现了良好的成长性。以2019年为基数,近5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9%和9%。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中,已有22家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相关行业专家认为,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建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制度和市场导向的并购重组制度,板块定位和制度设计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就此意义而言,科创板建设这6年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国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一大亮点。”前述专家表示。
据上交所介绍,科创板重点服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
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示范和集聚效应,推动构建以行业“链主”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一批科创板公司持续推动前沿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正面向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以集成电路为例,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达120家,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汇聚了中芯国际(688981.SH)、中微公司(688012.SH)、沪硅产业(688126.SH)等行业龙头,逐步形成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推动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化水平。
“如果科创板再晚几年推出,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行业专家如是说。
科创板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3倍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其中107家公司连续3年研发强度超20%。
就研发效果而言,35家科创板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国第一,196家公司排名全球或全国前五。379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65家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0家公司主营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合计(去重后415家)占板块公司总数71%。138家次(81家)科创板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
截至目前,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发明专利达到216项。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